第412章 国运之战(2/2)
可以说,黑龙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宋军给攻占了。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小城,像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这些区域,负隅顽抗。
对于这些地区,赵误早就做出过最高指示,那就是留下少量的军队对其锁城,大部队继续北上参与宋金决战,等后方的李琳炮和没良心炮运上来,再慢慢攻打这些小城。
因为有赵误做出的最高指示,刘法、种师道、陈、童贯等,各率大军快速向金上京集结。
九月十六,陈遘和种师中率领箕地的近六万大军抵达金上京。
九月十八,童贯和王禀率领七万西军抵达金上京。
九月十九,种师道和李纲率领五万大军抵达金上京。
九月二十,刘法和赵鼎率领近十万大军抵达金上京。
算上之前赵误、宋江等人带来的军队。
大宋共在金上京这里聚集起来了五十多万大军,对外宣称一百万大军—一大宋一半的军队都聚集在这里了。
这其实也是宋江、宗泽等人建议赵俣先跟金国议和的原因,实在是,这万一在宋金决战中,宋军战败了,那肯定会动摇大宋的根基,甚至动摇中原王朝的根基。
也就是,一旦大宋在此战败,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甚至远超任何人的想像。
首先,军事上的崩盘将无可逆转。
五十多万大军覆没,意味著大宋的精锐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神机军,四辅军,京畿禁军,西北禁军,河北禁军,江南禁军,虎贲军,箕地的军队,可以说,大宋的主力军至少一半在这里。
这些常年戍守边疆、镇压内乱的主力,如今大多聚集在这片东北的黑土地上。若战败,金军的铁骑如果南下,恐将如入无人之境,不仅能顺势收复失地,更有可能打进长城,长驱直入中原腹地。
到那时,长城、黄河天险或许能抵挡一时,但失去了主力军队的布防,那些原本依托大军建立的关隘、堡垒,都将成为一座座孤立无援的空壳。
更有甚者,金国的兵锋可能直指东京汴梁城,重演当年安禄山之乱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剧。
其次,政治上的崩塌将随之而来。
赵俣御驾亲征,一旦战败,他本人的威望不说彻底扫地,也会大大降低。
那时,那些原本就对他改革心存不满的士绅地主,说不准就会借机发难。朝堂之上将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与内斗,有人会主张南迁避祸,有人会要求诛杀主战派以谢天下,甚至有可能引发皇位之争。
而地方上,那些手握少量兵权的官员、将领,或许会在看到朝廷的虚弱后,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毕竟,自唐末以来,藩镇之乱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一旦朝廷失去了震慑力,各地的野心家必然会蠢蠢欲动,大宋的统一局面将不复存在。
再者,经济上的崩溃将雪上加霜。
为了灭金,大宋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若战败,不仅之前的所有投入都将付诸东流,金军的入侵还会摧毁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和各种工业设施。
黄河流域作为大宋的经济重心,一旦遭到战火蹂,粮食产量将大幅锐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饥荒。
而朝廷为了重建军队、抵御外敌,只能进一步加重赋税,这又会引发百姓的不满,甚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要知道,当年的黄巢起义,正是在唐末战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爆发的。
若是此战战败,如今的大宋,恐怕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
最后是,民族信心的丧失,将难以挽回。
大宋自建国以来,虽有与辽、西夏、吐蕃、李朝的战事,但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主力决战失败。
若是五十多万大军的覆没,定会让汉人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百姓们会对朝廷失去信任,对未来失去希望,甚至会产生「天亡大宋」的念头。
而金国则会借著这场胜利,进一步宣扬其「天命所归」,吸引更多的部落归附,甚至可能煽动大宋境内的少数民族反抗。
到那时,大宋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军事压力,还要应对内部的民族矛盾,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切,宋江、宗泽等人才主和,想要让赵误稳上一稳。
可赵俣很清楚,现在的形势,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得试一试。
当然,目前的形势来看,一旦大宋在决战中战败,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于是,赵误一方面传令给后方的各个关隘,尤其是长城沿线的一众关隘,命令他们各自加强防御设施,万一大宋在这场决战中战败,金军南下,谁那里出错,都是抄家问族,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一方面全力以赴准备决战,绝对不能输掉这关键的一战。
为了打好这场决战,赵俣任命老将刘法为都元帅,种师道为元师,王禀、种师中、何灌为副元帅,陈遘、宋江、童贯、李纲、宗泽、张叔夜、赵鼎为都监,岳飞、韩世忠、吴、刘琦、张俊、刘光世、吴、杨沂中、王德、吴彦、赵立、李彦仙等年轻的大宋将领以及他们所统帅的军队全都放在关键要害之位。
这场国运之战,至此,彻底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