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259章 此策旦夕将成,旧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

第259章 此策旦夕将成,旧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1/2)

目录

江南。

大山十万。

傅佥心腹,继承了傅佥讨虏校尉号的柳隐柳休然,以枪为杖,杵在泥中喘气。

待气息稍稍平缓,他才举目环顾四周。

古木参天、藤蔓如蟒的景象一如既往,湿漉漉的苔藓,覆盖着每一块朽木、山石、土堆。

鼻间,是同样一如既往的腐叶、湿土混杂的闷浊气味。

浓密厚重的树冠,遮挡了绝大部分光线,在这里呆久了,根本分不清是晨是昏。

柳隐抹了抹额,小心翼翼地举足前踏,厚厚的腐叶层被他踩陷,底下隐藏着的,可能是深坑,也可能是毒蛇。

他身后,六百余名本部汉卒衣衫褴褛,遍体泥垢。

六百多人,或者说,六百多个勉强还能站立的类人生物,包括柳隐本人在内,所有人都被一层厚厚的、干涸板结的泥壳覆盖。

纵是柳隐与他们朝夕相处五六载,一时竟也几乎分不清谁是谁了。

在他与安东将军辅匡兵分两路,绕道远行时,他有八百人。

如今还未遇到半个吴人,就已经损失百余。

疲惫不堪的汉子们相互搀扶,沉默行进,每一次迈步,都好似耗尽了最后的力气。

每个人自上而下都缠着葛布。

葛布早已被血浸透,暗红发黑。

不少人伤口已然化脓,每走一步都牵扯出钻心剧痛,却也只能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地跟上。

谁但凡留在原地,便是把命运交给了山魈鬼魅、毒虫猛兽。

但…总有人被留在原地。

就在前日,一个年轻的汉子在抬舟船辎重时,因连日疲累,脚下微微一软,踩塌了松动的石块,整个人惊呼着坠下一处陡峭的坡坎,一艘赤马舟亦因此摔毁。

众人奋力营救,待将那坠崖的袍泽拉上来时,他的右腿已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扭曲着,白骨刺破了皮肉,惨不忍睹。

密林深处,不时传来令人心悸的低沉咆哮。

昨日,一头吊睛白额虎在黄昏时悄然尾随,扑倒了一名因脚伤而落在队尾的士卒。

凄厉的惨叫,猛虎的低吼撕破了这片原始森林的寂静,待柳隐带着十余亲兵持戟负弩赶回去的时候,只剩一地狼藉的破碎骨肉,还有士卒被拖曳入林的血痕。

他们甚至没能见到那畜生。

一条青翠的角头毒蛇从巨树垂下的老藤闪出,悄无声息,猝不及防便击中一名士卒后颈。

旁边袍泽眼角余光瞥见,来不及呼喊,手中柴刀便下意识一撩,刀光闪过,蛇头飞起,无头的蛇身扭动着落下,缠住那士卒脖梗。

那被毒蛇袭击的汉卒后知后觉摸向脖颈,摸到一股冰冷滑腻,将蛇身猛掷于地后脸色瞬间煞白。

军中医官,也就是那略懂毒蛇草药的伙夫查看被斩断的毒蛇,又看那士卒脖梗后已发黑肿胀的伤口,最后对着柳隐黯然摇头。

那年轻的汉卒面无人色,冷得发抖,却又满头大汗。

“将军……”其人看着柳隐,眸中满是恐惧不甘,但更多的,是绝望的了然。

柳隐蹲在他身边,喉咙似被什么东西堵住,好半晌后,才无可奈何地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又从自己怀里掏出最后小半块硬得硌牙的面饼,塞进他手里。

“走!”柳隐递罢猛地起身,硬起心肠低吼一句。

无人说话。

队伍在沉默中开拔,步步前挪。

泥泞吞噬脚步,荆棘撕扯衣衫,猛兽窥伺于暗处,伤痛折磨着躯体。

不论前途多艰险,他们在走,沉默地,坚韧地走,披荆斩棘,向着东南那条奔流激荡的大江。

这片亘古无人踏足的原始森林,硬生生被柳隐这群汉子用血肉之躯蹚出一条道路来。

黄昏。

在前探路的斥候终于传来消息。

大江就在前方五里不到的地方。

这里已是巫县、铁索江关下游三四十里开外,吴人的哨卡绝迹之地。

可柳隐依旧不敢大意,开始往身上披覆临时捆扎的茅草树枝,学着賨人猎户的模样,将自己彻底隐入这片苍茫群山。

一名年轻司马瘫坐在树根下,机械地扯掉吸附在小腿上的山蚂蟥,扔进刚刚生起的火堆里,“嗤”的一声轻响,伴着一股焦糊的怪味。

他望着柳隐:“将军…我们这般辛苦……究竟有没有用?”

柳隐没回头,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此策旦夕将成,夷陵之恨旦夕将雪,无须多问!”

那司马闻得此言,原本趋近于无神的目光再度炯炯亮起。

柳隐见状,先是顿了顿,而后声音稍稍放缓了些:

“老规矩,十人一组!

“各自散开十步,寻背风干燥处掘灶!动作快!”

命令一下,原本死气沉沉的队伍被注入了些许活力。

将士们挣扎着起身,迅速散开。

两名士卒用环首刀小心地铲开一块地面上的草皮,尽量保持草皮的完整,轻轻放到一边。

另一人用短戟向下挖掘,挖得极为讲究,并非直上直下,而是先向下挖一尺深,形成一个主灶膛,而后向侧面斜着掏出一个细长的通道,通道末端再向上轻轻掏开一个仅容竹管通过的出烟口。

整个灶坑,呈现出一个古怪的“L”形。

很快,一名老卒从背囊里取出一截早已准备好的空心老竹,小心地插入侧面的通道,竹口正好接在出烟口上。

另一人,则将刚才铲起的草皮仔细地覆盖回灶膛上方,只留下一个比陶罐略大的投柴口。

那枚空心竹管的另一端,则被引到几步以外,一丛茂密的蕨类植物的下方。

管口处,还用稀疏的树枝稍微遮掩了一下。

有人捡来相对干燥的枯枝,小心地从投柴口放入灶膛内引火。

火焰悄然升起,烟气产生,却并不直冲而上,而是被那土灶的古怪结构约束,被迫拐弯,顺着那根埋在地下的竹管缓缓导出。

竹管长达数步,且大部分埋于阴湿的土中,烟雾在通过时,热量被泥土吸收,颗粒物附着在竹管内壁,到达另一端蕨丛下的出口时,只剩下几缕若有若无、颜色极淡的青灰色细烟了。

这薄烟甫一冒出,立刻被低矮的灌木打散,山风一吹,便在潮湿又朦胧薄薄山雾里消失无踪。

汉军对此早已驾轻就熟,这是出发前,由龙骧郎带来的军中秘技,名曰“无烟灶”。

这些日子全靠着它,他们这几百人才能在这鬼域地方活下来,没被春寒冻死,没因缺食饿死,也没被可能存在的吴军远哨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