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天龙后记,水浒别传 > 第375章 止战之殇

第375章 止战之殇(2/2)

目录

梁青璇话锋一转:“然而,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姑且记下你二人项上人头,戴罪立功。”

“即刻起,整编残部,清点粮草军械,加固城防,若有再失,定斩不饶!”

二人如蒙大赦,连连叩谢,慌忙退下整军去了。

梁青璇亲自巡视城防,抚慰伤卒,处置军务直至深夜。

然而,当她独自站在宣化府残破的城头,迎着塞外凛冽的夜风,望向西方肃州方向时,白昼所见那些凄惨景象再次浮现在眼前。

连日的见闻,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她的心头。

她第一次,对这场因梁氏野心和皇室内部倾轧而点燃的无边战火,产生了深深的疲惫与质疑。

自幼被灌输的家族荣耀、西夏霸业,在生灵涂炭的现实面前,似乎开始褪色。

与此同时,肃州城内,气氛同样凝重。

李清露与虚竹携手巡视城防,所见亦是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

军士伤亡惨重,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无数家庭破碎,父母失去儿女,儿女失去依靠,惨状令人不忍卒睹。

虚竹本性慈悲,虽经历诸多世间险恶,现在身为灵鹫宫主人、西夏驸马,但那份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他眼见如此惨状,心中痛楚难当,对身旁的妻子道:“夫人,这……这真是太可怜了。”

“打仗,苦的都是百姓。我们与梁太后的恩怨,难道真的要让所有西夏子民都卷入其中,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吗?”

李清露虽是皇室公主,自幼见惯权谋,但并非铁石心肠。她看着满城疮痍,听着百姓哀声,亦是美目含悲。

她深深叹息道:“夫君所言,正是我心中之痛。”

“梁太后与国舅专权跋扈,残暴不仁,若不除去,西夏永无宁日,百姓终遭荼毒。”

“然则,如今这般厮杀下去,纵然最终能胜,西夏国力也已耗尽,元气大伤,又如何面对虎视眈眈的周边强敌?”

夫妻二人心意相通,都生出了止戈息战之念。于是,他们又去找慕容复商议。

慕容复此刻正在校场督促部属操练。他眉宇间难掩风霜疲惫之色。

这一路从大理到成都,再到西夏,他经历了太多惨烈大战,见多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场面。

他深感疲惫,甚至偶尔也会闪过一丝茫然。不知这世间的战事何时能休止?

三人聚于帐内,李清露将忧虑道出。

慕容复默然良久,缓缓道:“梁青璇已赶到了宣化府,如此战端不息,生灵涂炭,西夏百姓遭殃、将士亦不断折损。”

李清露看向慕容复,目光微闪,忽然道:“慕容公子,我观那梁青璇,虽为梁氏嫡系,用兵狠辣,但并非全然不明事理之人。”

“而且……”她微微一顿,语气变得有些微妙,“我看那梁青璇,对慕容公子你,似乎颇有几分不同。”

慕容复闻言,俊雅的面庞上竟罕见地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脑海中瞬间闪过与梁青璇数度交锋的场景。

他轻咳一声,掩饰尴尬,道:“公主说笑了。不过……与其两军对垒,徒增死伤,或许……或许可以尝试与她沟通一二?”

虚竹喜道:“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不过!”

慕容复沉吟道:“不如先修书一封,探其口风,看她如何回应。”

于是慕容复提笔研墨。宣纸铺开,他却久久未能落笔。

这一路经历的惨状,万千百姓的哭嚎,梁青璇那复杂难辨的眼神……种种画面交织心头。

他深吸一口气,终于落笔如飞,笔尖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将满腔的疲惫、反思与期望,倾注于字里行间:

“梁郡主台鉴:成都一别,兴庆府再逢,夏州城外,兵戈相见。世事无常,竟至于斯。”

“如今郡主屯兵宣化,厉兵秣马,欲决雌雄。”

“然,慕容复连日所见,千里焦土,万民泣血,白骨露于野,幼子失其怙。此情此景,宛若地狱,在下每思之,心若刀绞,夜不能寐。”

“郡主智计无双,用兵如神,在下深佩。然,战端一启,生灵涂炭,非苍生之福,亦非郡主本心所愿乎?”

“在下不才,斗胆相邀。三日后,午时,肃州城外三十里,月牙泉畔。仅你我二人,煮茶一盏,暂息干戈,共论西夏黎民之事……慕容复顿首。”

书信封好,选派精干心腹信使,快马加鞭,送往宣化府。

宣化府,将军衙内。

烛火通明。梁青璇卸去甲胄,着一身墨色常服,更衬得肌肤胜雪,容颜清冷。

她展开慕容复的亲笔信,逐字逐句,细细读罢,良久不语。

信笺上的字迹挺拔峻峭,却隐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乏与恳切。

尤其是那句“千里焦土,万民泣血,白骨露于野,幼子失其怙”,如同重锤,狠狠敲击在她的心坎上。

白昼巡视时所见那些绝望的面孔、凄凉的哭声再次涌现。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拂过“慕容复”三字落款,指尖微凉。

她抬起头,望向窗外。

宣化府经过初步整顿,街上已略有生机,一些胆大的百姓开始出来活动,修补房屋,交换物资,但他们的眼神中,依旧充满了惶恐与对未来的茫然期盼。

继续打下去?为了姑姑的权位,为了梁家的荣耀,让这刚刚开始艰难恢复的生机再次被铁蹄踏碎?

让更多的西夏子民变成荒野上的白骨?

与慕容复、虚竹等人为敌,胜负难料,纵然惨胜,西夏国力大损,又如何应对虎视眈眈的大宋?

一个个问题在她脑中激烈交锋。

她想起离京时太后的狠戾,想起父亲生前的执着,也想起这一路所见的惨状,想起慕容复信中那沉痛的语气……

终于,她眼中闪过一抹决断。走到书案前,提起狼毫笔,蘸饱了墨汁,悬腕凝势片刻,骤然落笔,只在素笺上写下四个大字:

“依约,必至。”

她将回信交给侍从,冷声道:“即刻送予来使。”

侍从领命而去。

梁青璇独自走到窗前,负手而立,望着遥远夜空中那轮凄清的明月。

她心中默念:“慕容复,但愿此次月牙泉之会,你真能带来万全之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