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 第804章 朕要西狩京兆府!百官随行!

第804章 朕要西狩京兆府!百官随行!(2/2)

目录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且不说长安如今是否还适合作为国都,迁都之举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引起民心不稳,实在是风险太大。”

但也有一些大臣支持蔡京的提议。

“如今局势危急,东京周边危机四伏,迁都或许是唯一的出路。长安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能为朝廷争取更多时间来应对危机。”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迁都的声音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而在民间,百姓们听闻迁都的传言,也人心惶惶。

一些商人担心迁都后商业受损,纷纷开始转移资产,普通百姓则害怕局势动荡,生活陷入混乱。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大宋朝廷仿佛置身于暴风雨中的航船,何去何从,全在赵佶一念之间。

而赵佶在身体恢复之后,第一时间请来了冲虚先生,左街道录徐知常。

徐知常身着道袍,头戴道冠,神色庄重地走进宫殿,向赵佶稽首行礼:“陛下万安,听闻陛下宣召,不知有何事要与贫道商议?”

赵佶看着徐知常,神情忧虑,缓缓说道:“冲虚先生,如今我大宋内忧外患,局势危急。蔡京奏请朕迁都长安,以避锋芒,朕如今犹豫不决,特请先生前来,望先生能以道家法术,为朕仙人指路。”

徐知常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道家讲究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迁都一事,关乎国运民生,不可不慎。长安,自古为帝王之都,地势险要,山川形胜,具帝王之气。然东京汴梁,亦为我大宋数代经营之地,民殷物阜,根基深厚。只可惜……”

赵佶认真聆听,眼神中透露出期待,问道:“可惜什么?”

徐知常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着赵佶,说道:“陛下,开封汴梁,虽是大城,然,少了紫薇气,迁都与否,实乃两难之选。若迁都长安,可借其险要地势,暂保朝廷安稳,赢得时间整顿军备,收复失地,此为顺势而为。若不迁都,坚守东京,虽能维系祖宗基业,稳定民心,然如今京畿之地危机四伏,一旦敌军兵临城下,恐有城破之危。”

赵佶眉头紧皱,心中更加纠结。徐知常所言,皆是他心中所虑。

徐知常接着说道:“陛下,贫道以为,抉择之关键,在于陛下之心。若陛下心怀恢复之志,欲以迁都为契机,励精图治,重振大宋,那么迁都或许是可行之举。但陛下需做好万全准备,安抚民心,稳定朝堂,不可因迁都而乱了方寸。若陛下眷恋东京繁华,不忍舍弃祖宗基业,亦需加强东京防御,调集重兵,与敌决一死战。无论陛下如何抉择,皆要坚定信念,不可犹豫不决,致误大事。况且,陛下乃神霄玉清真王临凡,帝王气所在,俱在陛下一身!”

赵佶听后,陷入了沉思。

徐知常的话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局势的复杂性和抉择的艰难性。过了许久,赵佶缓缓说道:“先生之言,让朕茅塞顿开。容朕再思索几日,定会做出决断。”

徐知常再次稽首行礼:“陛下英明,望陛下早日做出抉择,以安天下。贫道告退。”

徐知常退下后,赵佶独自一人在宫殿中徘徊。

他深知,这个决定将决定大宋的命运。

迁都,意味着放弃东京的繁华与根基,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不迁都,则要面对敌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的巨大压力。他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大宋的延续,又要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稳定。

“来人!”

“陛下!”

“给百官下旨,朕要西狩京兆府!百官随行!另外,让京兆府收拾好行宫营在!朕……要常驻一段时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