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 第614章 暗流涌动:关陇世家的百年棋局与今朝困局

第614章 暗流涌动:关陇世家的百年棋局与今朝困局(2/2)

目录

然而,如果“红颜社”背后真的是“陛下的授意”呢?

这便是最让韦挺忌惮的情况。皇帝想要对付关陇世家,直接动手师出无名,且可能引发巨大的动荡。那么,设置一个圈套,抛出一个看似诱人的“猎物”——比如一个可以打击政敌(女贵势力或许也是皇帝想敲打一下的对象)、又符合关陇世家利益的目标——引诱关陇世家出手。一旦关陇世家按捺不住,与这个“红颜社”产生瓜葛,甚至试图利用她们,皇帝便可以抓住这个“把柄”,以“勾结匪类”、“干预朝政”等罪名,名正言顺地对关陇世家进行清洗。

这种手段,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韦挺作为世家子弟,饱读史书,对此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才会特别强调“若是她们背后真的是陛下的授意……那我们就坚决不能动,不能给陛下任何把柄!”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和自我保护。在皇权面前,关陇世家虽然强大,但也必须如履薄冰。

“坚决不能动”,并非懦弱,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出手,就不会犯错,就不会给对方留下攻击的口实。只要关陇世家自身不出现大的纰漏,凭借其数百年积累的根基,皇帝也难以轻易撼动。他们可以等待,等待皇帝注意力的转移,等待新兴势力之间的内斗消耗,等待下一个有利的时机。

**四、家族网络:关陇世家的力量与运作**

韦挺的命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迅速通过关陇世家那张遍布长安城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的情报网络扩散开来。

这不仅仅是韦挺个人的行动,更是整个京兆韦氏,乃至与韦氏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关陇世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在长安城的各个角落,看似不起眼的茶馆伙计、客栈掌柜、寺庙僧人、甚至是一些低级官吏,都可能是世家安插的眼线。他们将关于“红颜社”的一切蛛丝马迹——她们的成员构成、活动规律、接触对象、资金来源、言谈举止——源源不断地汇总到韦挺这样的核心人物手中。

一个名叫“石头”的汉子,便是韦挺安插在西市附近的眼线。他表面上是个搬运工,实则身手矫健,头脑灵活,对西市一带三教九流的人物了如指掌。接到指令后,他便开始留意那些行踪诡秘的女子,尤其是那些聚集在城南曲江池畔、或是在某些僻静坊巷中秘密集会的女性群体。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的另一端,弘农杨氏的府邸内,杨炯(此处为虚构人物,代表弘农杨氏的核心成员)也收到了类似的消息。他与韦挺有着姻亲关系,两人时常在私下场合交换情报,商议对策。

“韦兄,你怎么看这个‘红颜社’?”杨炯的书房内,檀香袅袅,两人相对而坐。

韦挺将自己的分析和决定和盘托出。杨炯听完,沉吟片刻,点了点头:“韦兄所言极是。‘女贵’势力近来确实有些跋扈,尤其是皇后母家,隐隐有凌驾于我等之上的势头,是该让她们收敛一些了。但若真是陛下的试探,那我们确实要万分小心。我已让家中子弟,近期务必谨言慎行,不得参与任何可能引起非议的活动。”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那个‘红颜社’,我也会让要杨某这边配合,尽管开口。”

这便是关陇世家的运作方式。表面上,各个家族在朝堂上可能存在竞争,甚至偶有摩擦,但在涉及到整个关陇集团共同利益、尤其是面临来自皇权或其他外部势力的威胁时,他们总能迅速达成默契,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基于血缘、姻亲、地域和共同利益的网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除了情报网络,关陇世家还掌控着大量的经济资源。遍布关中乃至全国各地的良田、庄园、商铺、邸店,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些财富,一部分用于维持家族的奢华生活和庞大开销,更重要的则是作为政治活动的资金——贿赂官员、豢养门客、资助士子、甚至豢养私人武装。如果“红颜社”真的有利用价值,韦挺和他的家族并不介意动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来“投资”这枚潜在的棋子。

在军事方面,虽然府兵制逐渐衰落,中央禁军的力量日益增强,但关陇世家在军中依然拥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中高级将领都出自这些世家,或者与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轻易动用军事力量,但这无疑是他们在与皇权博弈时,手中握有的一张底牌。

**五、内部张力:传统与变革的碰撞**

然而,关陇世家的内部,并非一片铁板。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与变革的碰撞,也在家族内部悄然发生。

韦挺的长子韦文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父亲和家族长辈们那种时刻提防皇权、与其他势力勾心斗角的做法,未免有些“格局太小”。他更倾向于相信,只要自己忠心事主,凭借真才实学,就能在朝堂上立足,为家族争光,而不必卷入那些阴暗的政治算计。

“父亲,”一日,韦文远在书房向韦挺请安后,忍不住开口道,“近日听闻城中有女子结社,议论朝政,攻击贵戚。此事陛下已知晓否?朝廷法度森严,岂容此等宵小之辈妄议?父亲身为朝廷命官,为何不直接上报官府,予以取缔,反而要‘静观其变’,甚至……甚至考虑利用她们?”

韦挺看着自己这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儿子,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他知道,儿子的想法代表了家族中年轻一代的一部分人。他们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祖辈们那种刀光剑影的岁月,对家族的危机感认识不足,对皇权抱有更多的幻想。

“文远,”韦挺放下手中的书卷,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在官场时日尚浅,许多事情,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红颜社’之事,水很深。贸然出手,万一触怒的是不该触怒的人,不仅救不了任何人,反而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可是父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纲常伦理。我们食君之禄,就当忠君之事。若凡事都以家族利益为先,置国法与君恩于不顾,岂不有违圣人教诲?”韦文远反驳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年轻人的执拗。

韦挺叹了口气:“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若君要我韦氏一族覆灭,我亦要保全家族。文远,你要记住,家族,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了家族,你所谓的‘忠君爱国’,又从何谈起?陛下固然英明,但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今日他可以因你的才华而重用你,明日也可以因猜忌而舍弃你,甚至整个家族。我们韦氏能够绵延数百年,靠的不是一味的‘忠’,而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父子俩的对话,反映了关陇世家内部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融入新的社会秩序,通过个人奋斗和对皇权的效忠来实现价值;而老一辈则更看重家族的整体利益和存续,对皇权保持着根深蒂固的警惕。

这种内部张力,使得关陇世家在应对外部挑战时,有时会显得步调不一,甚至出现内耗。一些家族子弟为了个人前途,甚至不惜依附新兴势力,乃至皇权,出卖家族利益。这无疑加剧了关陇世家整体的困境。

韦挺深知这种内部问题的危险性。他一方面要应对外部的皇权猜忌和新兴势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花大量精力来整合家族内部的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