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世界第一天才 > 第312章 期末考试(二)

第312章 期末考试(二)(1/2)

目录

提到“全攻全守”,你会想到什么?

是橙衣军团荷兰队那令人窒息的华丽风暴?还是由克鲁伊夫注入灵魂,被巴塞罗那演绎到极致的传控哲学?

布兰科曾对杨明点破其核心:“全攻全守,说到底是一种战术思路的具象化。它的灵魂,在于整体性——十一个头脑,如同一人般思考、移动、战斗。”

而在杨明眼中,龙国国家队的“整体性”,如同一盘散沙。进攻端与防守端,仿佛身处两个平行世界,思想南辕北辙;前锋、中场、后卫三条线,各自为政,缺乏联动;甚至同一位置的球员,对局势的判断和选择也常常背道而驰。最典型的困境便是进攻脱节:前场球员奋力推进,寻求配合或突破,而中后场却往往迟疑不前,选择龟缩观望。缺乏足够的接应点和支援,前场的努力极易化为泡影,丢失球权。更致命的是,这瞬间丢失球权后,前场与中后场之间那巨大的、无人填补的真空地带,恰恰成了对手发动快速反击的黄金走廊!

为何中后场不敢压上?根源在于深深的不自信与巨大的恐惧。杨明清晰地记得训练场上的那一幕:张智超冲着拖后的后腰吴亮大喊:“压上来啊!你插上参与进攻,我们有更多的传球接应点。我们才有机会进球!不进攻,我们踢什么?”

吴亮几乎是下意识地反驳:“我压上去,万一你们前场被断球打反击,身后空档那么大,谁来补?我们防得住吗?”

这种“自扫门前雪”的割裂思想,如同病毒般侵蚀着整支球队。面对弱旅时尚能凭借个人能力强行捏合,一旦遭遇强敌,压力之下,每个人都本能地缩回自己的“安全区”,踢着最保守、最孤立无援的足球。

杨明早已用无可辩驳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半场比赛就完成了令人咋舌的“7次尝试过人7次成功”,是名副其实的持球核心与进攻发动机。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核武”,中后场队友在参与进攻时,那份犹豫和迟滞依然如影随形。

不自信是其一。更深层的是,在巨大的成绩压力和舆论漩涡中,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身哲学,早已根植于许多球员心中。他们害怕失误,害怕成为“罪人”,这种恐惧远甚于对胜利的渴望。于是,整个队伍不像一个为共同目标拼搏的整体,倒像是由十一个各自为战、心思各异的个体勉强拼凑起来的队伍。他们的脑子里充斥着如何“甩锅”、如何“做人情”、如何“精于算计”得失,却唯独忘记了足球最本质的东西——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去赢得比赛!

久而久之,战术执行力日渐低下,球商仿佛也在不断退化。

所以,当杨明在场上看到郑勇——这位身经百战的老队长——终于不再犹豫,果断地压过中线,坚定地参与到前场进攻时,杨明才真正松了口气。

要不然自己白忙活了。

“能者多劳”这种类似道德绑架的词语,杨明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他倒不觉得自己是自私,只是缺乏责任心。与其把千斤重担都压在自己一人肩上,不如想办法让更多人一起分担。对阵伊朗梅开二度已经告诉大家他一人足以撕裂对手防线完成致命一击。但他偏要耗费宝贵的几十分钟,去撬动队友们那锈死的齿轮,推动他们与自己一同前进。让国家队踢得更像一个整体,如同让更多人一起推车。这40分钟的引导看似费时费力,实则是一劳永逸。

张智超从左肋部朝左边路斜插,成功引走了了叙利亚的右中场。整个上半场他与杨明频繁的换位和配合,让叙利亚人不敢对他有丝毫放松。

首发中锋张廷昱是全场最不需要杨明“操心”的,对欧洲足坛优秀战术熏陶的他早已启动前插,用他的跑动,带着叙利亚的两名中卫前往禁区深处,为后续的进攻拉开了宝贵的纵向空间。

此时,杨明已从最初的左路带球到了危险的右肋部区域。他的带球速度飞快,叙利亚的防线被他这搅得心神不宁,负责这一区域的后腰忌惮于他的突破,只敢且战且退,等着队友协防。

突然,杨明再次提速!瞬间爆发的极致速度,极具压迫性的!他要进一步压缩叙利亚防线的纵深,迫使对手将防线压扁,让防守队员之间的距离被极限压缩。防线一旦被压扁,无论是远射的空间,还是传切渗透的空隙,都将被无情地撕开!

这突如其来的提速,让叙利亚后腰瞳孔骤缩!他没想到眼前这名矮个子前锋在持球状态下还能爆发出如此强劲的速度!这超出了他的想象。作为后卫线前的最后一道屏障,他瞬间面临抉择:

放铲?拉拽?还是尽量跟防呢?

“别对他犯规!!”一声焦急的怒吼从后场传来,瞬间点醒了这名后腰!赛前战术课上的警告历历在目:杨明,盘带能力出色,更是任意球高手!此地已进入他的射程!他选择了最保守也是最无奈的方式——咬紧牙关,拼命回追,死死贴住已利用节奏变化突破他防区的杨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