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三角洲行动之第三次世界大战 > 第63章 附录:德里纳奇迹——福查围城纪实(2038.1-2038.4)

第63章 附录:德里纳奇迹——福查围城纪实(2038.1-2038.4)(2/2)

目录

补给任务异常艰难和危险。

哈夫克的防空火力很强,运输机必须在高空高速通过,空投的物资常常飘散得到处都是。

许多宝贵的补给品落入了哈夫克的控制区,或者掉入无法回收的废墟中。不少运输机被击伤甚至击落。

2月1日,一场关键的补给行动展开。

冒着猛烈的炮火和防空导弹,数架大型运输机在“火箭天使”的护航下飞临福查上空。

“空投区!清理出来!快!”

GtI的地面部队在通讯频道中疯狂大喊。

特战干员们冒着被狙击手击中的危险,冲入开阔地,拖拽着落下的补给箱。

箱子里装着面粉、药品、弹药,还有珍贵的电池和配件。

空投持续了整整一周。

到2月7日,超过3000吨面粉、2500吨军火和20套大型军事器材(包括急需的防空导弹系统)被成功送入城内。

同时,萨拉热窝方面想尽办法,通过直升机机降和夜间低空渗透的方式,向城内输送了数百名补充兵和一些特种部队——

主要是从萨拉热窝紧急空运来的2个集团军下属独立特种任务营的精锐。

这些援兵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到2月15日,福查城内的GtI守军人数回升到了近8000人,虽然仍处劣势,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条虽然脆弱但完整的防线。克里缅科的努力见到了成效,这座孤岛暂时稳住了阵脚。

在此期间,GtI其他部队曾试图从萨拉热窝方向发起解围进攻,但哈夫克“罗曼努斯”快速反应旅早已在北线严阵以待,利用地形优势打退了GtI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援兵始终被挡在遥远的城外,只能听到炮声,却无法靠近。

战局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

哈夫克无法迅速碾碎GtI的抵抗,而GtI也无法击退哈夫克。

上校调整了策略。

大规模的装甲冲锋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更致命的特种作战和无人机精准猎杀。

他的“雨云”伞兵旅(尽管在之前战斗中受过创伤,但仍具战斗力)和“希拉克略”旅下属的特种部队大量渗透进城,与GtI守军展开了惨烈无比的巷战。

每一栋楼,每一个房间,每一条下水道,都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战斗变成了用手榴弹、匕首甚至拳头的近距离搏杀。

新华社记者蒲志新,一位三十多岁、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此刻正身处福查城内。

他躲在城中心一栋半塌的银行大楼的地下金库里——

这里现在被改造成了克里缅科将军的新指挥所(原来的前指已被无人机炸毁)。

他在发烫的笔记本电脑上记录着所见所闻:

“……这里没有前线和后方之分。死亡可能来自任何方向:头顶的无人机,隔壁房间的突袭,甚至是从地板下钻出来的敌人。GtI的特战干员们,这些小伙子们,他们‘像男子汉一样’战斗着。我亲眼看到一个腿部被炸伤的年轻中士,拖着伤腿爬行,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和冲进来的哈夫克特种兵同归于尽。他们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伤亡巨大,但战线就在他们脚下寸寸不移……”

克里缅科将军确实如记者所见,经常不顾个人安危,离开相对安全的金库指挥所,前往最前沿的战壕。

他会从一个阵地走到另一个阵地,和干员们交谈,分享一支宝贵的香烟,或者只是拍拍他们的肩膀。

在一次视察东部街区阵地时,他遇到一个正在给机枪压子弹的老兵(看年纪甚至有可能参加过当年的顿涅茨克战斗)。

“怎么样,战士,还能坚持吗?”

将军问道。老兵抬起头,脸上满是污垢和疲惫,但眼神依然锐利:

“将军,只要弹药够,我们能在这待到战争结束。”

克里缅科笑了笑:

“弹药会有的。”

老兵却摇了摇头:

“将军,别骗我们了。哈夫克那帮混蛋对着我们倾泻炮弹,我们还有什么弹药消耗定额可讲?看见了就得打,不然死的就是我们!”

这句话很快在阵地上流传开来,成为了GtI特战干员们的共识。

这种心态虽然提升了短期内的战斗力,但也导致了弹药储备的极速消耗。

后勤军官的警告越来越频繁和焦急。

然而,更大的危机来自更高层。

3月份,贝尔格莱德方向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最终阶段,GtI主力部队被牢牢钉死在那片更重要的战场上。

巴尔干战区司令部的资源捉襟见肘。

一天深夜,克里缅科接到了来自战区司令部的加密通讯。

通讯官将译电发送给他时,手微微颤抖。

克里缅科看完电文,久久没有说话。

最终,他对他的参谋长说:

“命令。从3月15日零时起,战区将停止向我部供应武器弹药。我们……要靠自己了。”

指挥部里一片死寂。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外界的持续输血,只能依赖之前的储备和空投的残余物资。

“启用应急储备吧,”克里缅科的声音异常平静,“告诉各单位,从今天起,每一发子弹都要用在刀刃上。”

“坐吃山空”的阴影,沉重地压在每个守军心头。

3月下旬,战局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哈夫克加大了压力。

“罗曼努斯”旅在北线对GtI解围部队的阻击依然成功,而上校得到了新的增援——

从意大利本土紧急调来的“科穆宁”联合特遣旅的一部分兵力。

他发动了新一轮的猛攻。

GtI守军的弹药库存飞速见底。

最糟糕的是,在持续不断的猛攻下,他们丢掉了城郊的机场,接着又丢失了几个关键的周边制高点。

哈夫克的狙击手和观察员占据了这些位置,可以清晰地指引炮火覆盖GtI的阵地。

甚至,连克里缅科所在的银行金库指挥所也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多架哈夫克的自杀式无人机穿透了防空网,撞向银行大楼,剧烈的爆炸将上层建筑彻底炸毁,坍塌的废墟几乎堵死了通往地下金库的入口。

特战干员们花了数小时才勉强清理出一条通道。

指挥所的通讯一度中断,城内守军一度以为将军已经殉国,士气一度跌至谷底。

上校在他的空中堡垒里,看着前线传回的画面,终于露出了一丝胜利在望的表情。

他的金丝眼镜后面闪烁着冷光。

“他们快撑不住了。命令‘雨云’旅加强攻势,向中心广场推进。是时候结束这场围困了。”

然而,他并不知道,战场的命运之神已经开始转向。

首先,是“雨云”伞兵旅。

他们在残酷的巷战中损失过于惨重,兵力枯竭,士气低落,终于被迫撤出战斗,退回波德戈里察进行休整。

这大大减轻了GtI城中心的压力。

紧接着,格里马尔迪寄予厚望的、原本要指派给他的更多增援部队,却被哈夫克高层紧急调往了杜布罗夫尼克方向——

在那里,GtI的喀尔巴阡-柏林第20近卫摩步师发动了猛烈的反攻,将哈夫克最精锐的“瓦兰吉卫队”旅打得节节败退,只能龟缩在克罗地亚海岸线防守。

哈夫克高层认为保住海岸线比攻克福查更重要。

格里马尔迪得知这个消息时,脸色第一次变得铁青。

他失去了给予对手最后一击的力量。

而GtI,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喘息之机。

克里缅科和他的战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重新调整部署,用仅剩的弹药和储备,甚至拆除了部分不重要的设备上的零件,顽强地顶住了哈夫克最后的进攻浪潮。

城内的哈夫克特种兵在失去后续支援和统一指挥后,被GtI特战干员一寸一寸地从废墟中肃清。

与此同时,从北非战区紧急调派的GtI第11集团军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萨拉热窝外围,并完成了集结。

4月底,反击的时刻到了。

GtI第11集团军下属的第33、34轻装合成旅,如同两只蓄势已久的猛虎,从萨拉热窝南下,对已经久战疲敝的哈夫克包围圈发动了雷霆万钧的猛攻。

而城内的守军,在克里缅科的指挥下,也集中所有能动的兵力,从内部向外突击。

“罗曼努斯”快速反应旅试图阻挡第11集团军的攻势,但在内外夹击下,其防线迅速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旅长罗科·加洛上校亲临前线试图稳定局势,却正好暴露在GtI“火箭天使”无人机的侦察之下。

一次精准的空中打击覆盖了他的指挥位置,罗科·加洛上校当场阵亡,“罗曼努斯”旅的建制被打散,陷入混乱。

格里马尔迪上校看到了战场的崩溃。

他面无表情,但扶眼镜的手指微微颤抖。

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继续停留,只会导致全军覆没。

“命令所有部队,”他的声音依旧冷静,但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嘶哑,“立即撤退。交替掩护,向东南方向撤退。‘科穆宁’旅负责断后。”

哈夫克的撤退变成了另一场灾难。

GtI的炮火和无人机沿着撤退路线疯狂追击,缺乏统一指挥的哈夫克部队损失惨重,丢弃了大量重装备。

4月底,GtI的第33旅先头部队与福查城内冲出的守军在第比利斯大桥南端会师。

包围圈被彻底粉碎。

硝烟尚未散尽的福查城区,满目疮痍,几乎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

GtI特战干员们相互搀扶着,站在废墟之上,望着南方哈夫克部队溃退的烟尘。他们没有欢呼,只有无尽的疲惫和劫后余生的茫然。

克里缅科中将在菲利普副官的搀扶下,走出地下指挥所。

阳光刺眼,他眯着眼,看着眼前这片他用尽一切手段守卫下来的废墟,久久无言。

新华社记者蒲志新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

苍老的将军,年轻的士兵,以及他们身后那座用勇气、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几乎被彻底摧毁的城市。

福查战役,最终以GtI的惨胜告终。

它与同时期在维舍格勒、发生的另一场艰苦防御战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德里纳河上的奇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