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迟到了 56 年的婚礼(1/2)
2004年仲夏的华北平原,高粱还没有长出梢头。
一架从香港转机而来的航班降落在泉城机场时,夕阳正将跑道染成鎏金色。
舱门开启时,白发苍苍的石知义扶着舷梯驻足良久,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微微颤抖着。
他深吸一口潮湿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这是离别56载的故土的味道。
“二叔!”
人群里传来带着乡音的呼唤。
石知义眯起被夕阳刺痛的眼睛,看见一个老年人正拼命挥舞着双手。
那一刻,时光突然倒流,他仿佛又看见1947年离开时,那个追着军车跑了二里地的侄子——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中老人。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石知义喃喃自语,声音被突如其来的哽咽切断。
六十年离散史在脑海中翻涌:最初那些年,只能通过海外亲戚辗转传递家书,每封信都要经过半个月的颠簸,信纸都被摩挲得起了毛边。
开放探亲后,却因积蓄都被困在岛内,连张机票都买不起。
直到今年春天,内地推出的“寻亲绿色通道”为他这样的老兵提供了全程资助。
“岛内不是没有能力照顾老兵。”石知义接过乡亲递来的粗瓷碗,井水带着沁入心脾的甘甜,“但他们就是把我们当包袱。”
碗沿磕碰他缺了半颗的牙齿——这是某年为了凑钱寄信,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摔的。
乡人们簇拥着他往村里走,他们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没有任何人问起他带回来什么礼物,就像他只是去邻村赶了个集,晚了六十年回家。
摄像机安静记录着这一切,镜头捕捉到的每道皱纹里都藏着的家国史。
——
几乎同一时刻,在闽南某个临海村落,91岁的陈阿婆正被儿女搀扶着站在村口老榕树下。
她不断整理着身上那件崭新的蓝布衫——这是专门为今天准备的,尽管针脚已经有些歪斜,那是去年开始模糊的视力所致。
“来了!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只见一辆吉普车卷着尘土驶来。
谢春城被志愿者扶下车时,第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的老母亲。
她比记忆中矮小了整整两圈,背驼得像只虾米,但那双眼睛还和他离家时一模一样。
“阿母……”69岁的退役炮兵少校跪倒在91岁的农妇面前,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围观者无不拭泪,有人轻声感叹:“真是老天爷舍不得带走老人家,就为等儿子回来这一天。”
事实上,在另一个时空轨迹里,这位母亲确实活到了106岁高龄,在2020年见到71年未归的儿子。
而这一次,时空给予了慈悲的提前量。
——
这次到鲁省的还有一位老人,桑顺粮。
坚持自己走向村子。
86岁的老人整理好褪色的衣服,每一个动作都还带着行伍之人的板正。
他知道这一次回来,可能要解开一个缠绕半生的心结。
“涓涓!”当看见那个穿着红衣裳的白发老妪时,他脱口而出的还是56年前的称呼。
肖涓涓的拳头落在他肩头,力道轻得像是飘落的木棉花:“56年啊桑顺粮,你怎么忍心……”
她的话被泪水淹没,那双曾经绣出全村最好看鸳鸯的手如今布满老茧,却依然保持着记忆中的形状。
1947年的夏天,两个年轻人在村口的槐树下跪地起誓:“非卿不娶,非君不嫁”。
同年九月,桑顺粮考取警校,随即随校南迁。
他记得临走前托人带给涓涓的口信:“等我回来娶你。”
这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