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不一般的长安学堂(1/2)
一想到房遗爱那副能徒手搏熊、却看到书本就头疼的憨样,李世民心里就直打突突。
他可不想自己的宝贝皇孙,变成一个只懂武力的莽夫。
“父皇放心,此调教非彼调教。郇王殿下是天潢贵胄,岂能只会舞枪弄棒?
格斗马术,强身健体,磨砺意志罢了。真正的学问,在这儿——”
魏叔玉说完指指脚下的土地,和远处忙碌的学子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百样人,知稼穑艰。闭门造车,能造出什么名堂?”
魏叔玉话说得可就重了,连房玄龄和魏征都微微变色。
李世民脸色变幻,最终却是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就你道理多。若是教不好象儿,朕唯你是问!
罢了,朕今日倒要瞧瞧,你这下午的课业,究竟是如何个‘因材施教’法!”
显然。
李世民是要亲自“督学”了。
几位宰相纷纷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们都想看看,耗资几十万贯、用琉璃暖房种菜的长安学堂,到底有何不同凡响之处。
魏叔玉自信一笑:“自然不会让父皇失望。”
半个时辰后。
午休结束的钟声清脆地响起,回荡在学堂上空。
原本散漫的学子们迅速行动起来,并非涌向统一的学舍。而是根据各自佩戴的不同颜色绶带,分成好几股人流,走向不同的区域。
“这是……”房玄龄疑惑道。
“呵呵,不同绶带代表不同的主修课业。”
魏叔玉随口解释,“青色为‘格物’,白色为‘算经’,赤色为‘戎事’,玄色为‘文华’,黄色为‘农桑’。
每日下午,他们可依据兴趣选修其一,五日一轮回,确保皆有涉猎。”
“选修?”魏征皱眉怒斥。
“学业岂能如市集购物般儿戏?当由先生因材定学,岂容学子自行选择?”
“阿耶此言差矣。”
魏叔玉歪嘴笑着解释:
“强扭的瓜不甜。唯有兴趣所致,方能潜心钻研,事半功倍。
夫子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发现他们的天赋,而非强行塑造。
况且五日一轮回,足以让他们接触到各项基础。若在其中发现真正所长,再深入精研不迟,此乃‘因材’的过程。”
魏叔玉的教学理论,对于唐朝的精英来说,颇为新颖甚至离经叛道。
但细想之下,又不无道理。李世民未置可否,决定先看看再说。
他们首先路过“文华”区。
学子们正围坐在一起,由一位夫子引导,激烈辩论着《史记》中某篇列传的得失。
甚至有学子引证朝中之事加以类比,观点虽显稚嫩,却充满思辨的活力。
不远处则有学子铺开画纸,对着园中景致写生。
“如此辩史论政,是否太过大胆?”萧瑀有些担忧。
魏叔玉神情坦然,“知古论今,方能为鉴。只要引导其心向正,言之有物,有何不可?”
接着是“算经”区。
学子们人手一个沙盘和细棍,正在演算各种题目。
题目也并非全是经义中的算学,竟有模拟商铺记账、计算田亩产出、甚至设计水利工程土方量的实际问题。
李治正皱着眉头,对着道如何计算不规则粮囤容积的题目,苦思冥想。
“算学竟可用于此处?”
房玄龄深知计算能力,对管理国家的重要性,眼中露出精光。
魏叔玉傲然一笑,“算学乃百工之基,自然处处可用。只会解经义中的算题,那是书呆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