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三岔河口(2/2)
有的印着花朵,有的印着动物,还有的印着奇奇怪怪的洋码子。
商人们打开一箱肥皂,洁白细腻的肥皂块露了出来,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这洋胰子去污力极强,一块能顶咱们大明的三块胰子!”
一个卖力吆喝的工匠拿起一块肥皂,在衣角的污渍上擦了擦,再用清水一冲,污渍瞬间消失。众人忍不住惊呼起来。
只见那白皮夷人笑着介绍:
“这肥皂是用炼油时产生的副产品甘油和碱制成的,不仅去污力强,还能保护衣物。”
“我们有玫瑰、薰衣草、柠檬等多种香气,各位客官可以每种都带一些,肯定好卖。”
许多商贩争先恐后,前来购买。
还有很多老百姓,女人居多,在挑选布匹。
“这棉布虽然不如苏杭绸缎华丽,却比绸缎耐用,价格还便宜,寻常百姓都买得起。”
一个大姨起初还在挑挑拣拣,但当她询问价格后,不由得目瞪口呆。
别说绸缎了,竟然比土布还便宜?
“我要五百匹棉布、三百匹麻布,尽快给我装船,我要运往江南贩卖。”
就在这时,一名来自松江的布商摸了摸棉布,急匆匆说道。
接连十余日,三岔河口的市集比过年都热闹,而且是一天比一天热闹。
整个华北地区的商人都被惊动了!
盖伦船带来的货物越来越少,海河中一批批商人的船只却渐渐装满。
商人的讨价还价声、壮工的号子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三岔河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岔河口,除了所谓的罗马人,还有琉球国、虾夷国使团带来的货物。
琉球使团的“下人们”,已在码头旁搭起临时货棚,棚子上挂着“琉球珍品”的木牌,棚内摆满了各式货物,引得人群层层围拢。
“各位客官,快来看看咱琉球的珍珠!颗颗圆润,色泽光亮,戴在身上保准显气派!”
一个琉球商贩手持一个漆盒,打开盒盖,用闽地口音的官话卖力地喊道。
里面铺着红色绒布,数十颗珍珠躺在绒布上,有白的、粉的、淡紫的,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一名来自江南的丝绸商人凑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颗粉珍珠,放在手心掂量:
“这珍珠看着是好货,就是不知价格如何?”
“老板放心,咱琉球珍珠价格公道。像这般成色的粉珍珠,一颗只要五两银子。”
“若是买一串,还能再便宜二两。这珍珠都是咱渔民在深海里捞的,每一颗都经过精挑细选,绝无次品!”
江南商人听了,立刻让随从拿出银两,挑选了一串粉珍珠和一串白珍珠,喜滋滋地暗想:“这次回去,两个小妾都要笑脸相迎了。”
琉球商人的区域,还堆放着一箱箱海产干货。
有晒干的鱿鱼、墨鱼,还有腌制的海螺肉。
一名来自天津卫的饭馆老板凑上前,打开一箱鱿鱼干,一股海腥味扑面而来,却透着新鲜。
“这鱿鱼干看着不错,用来做红烧鱿鱼、鱿鱼汤都好吃!”
老板笑着说,“给我来十斤鱿鱼干、五斤墨鱼干,要是味道好,以后我就从你这儿进货!”
琉球商人连忙应下,让随从将海产干货打包好,送到饭馆老板的马车上。
与琉球使团码头的精致热闹不同,虾夷国使团的区域透着一股粗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