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雕花窗棂(2/2)
三日后,朱谦的侦察队传回消息:脱脱不花的大军已绕过独石口,正向万全卫逼近。郭登接到旨意后,即刻率骑兵在万全卫城外的野马川设伏。当瓦剌军进入埋伏圈时,明军的佛郎机炮突然轰鸣,炮弹在骑兵阵中炸开,烟尘弥漫。
“杀!”郭登手持长枪,率先冲入敌阵。明军将士见状,纷纷拔刀相向,与瓦剌军展开厮杀。这场战役从清晨持续到黄昏,瓦剌军伤亡惨重,脱脱不花不得不率残部退回草原。
捷报传回京城那日,朱祁镇正在御花园与徐有贞商议漕运改革。当太监高声念出“万全卫大捷,斩杀瓦剌兵五千余人,俘虏千余人”的消息时,朱祁镇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泪光:“传朕旨意,重赏郭登、朱谦等将士,阵亡将士的家属每户赏银二十两、良田五亩。”
万全卫大捷的喜悦尚未散去,漕运总督吴玺的奏折又带来了新的难题——江南漕运船只年久失修,近三成船只无法航行,导致京城粮价连日上涨。
朱祁镇在文华殿召集户部、工部官员商议对策。工部尚书赵荣苦着脸道:“陛下,修缮漕运船只需木料、铁钉、桐油等物资,可如今工部库房空虚,恐难以支撑。”
户部尚书金濂则补充道:“江南漕粮每年需运抵京城四百万石,若漕运中断,不出三月,京城的粮仓便会告急。臣建议向江南富户借粮,待来年秋收后再偿还。”
“借粮非长久之计。”徐有贞上前一步,递上一份奏折,“臣已派人勘察江南漕道,发现苏州至扬州段的运河淤塞严重,导致船只行驶缓慢。臣建议疏浚河道,并推行‘漕运官督商办’之法,由官府提供资金,商人负责修缮船只、运输漕粮,所得利润官府与商人按四六分成。”
朱祁镇接过奏折,仔细翻阅后点头道:“此计甚妙。传朕旨意,命吴玺即刻疏浚江南漕道,由工部提供疏浚工具;户部拨二百万两白银作为‘漕运基金’,招募江南商人参与漕运。另外,命都察院派御史监督漕运改革,严禁官员贪污受贿。”
数月后,江南漕运焕然一新。苏州商人沈明远联合十余家粮商,组建了“江南漕运商号”,不仅修缮了两百余艘漕船,还在运河沿岸设立了二十余个粮仓,方便粮食转运。当第一批漕粮顺利抵达京城时,吴玺在奏折中写道:“今漕运通畅,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皆陛下新政之功也。”
与此同时,朱祁镇还命徐有贞在江南推行“均田法”,核查隐瞒的土地,重新分配赋税。在松江府,知府张瑄查出地主隐瞒良田两万余顷,依法将其分给无地农民。农民们为了感谢朝廷,自发在村口立起“皇恩碑”,碑文中写道:“陛下仁政,如雨露滋润万物,使吾等贫民有田可耕,有饭可食。”
瓦剌军在万全卫战败后,脱脱不花派使者前往宣府,请求与明朝开通互市。朱祁镇在朝议上与群臣商议时,王骥率先反对:“瓦剌反复无常,恐借互市之名窥探我朝虚实,臣以为不可答应。”
徐有贞却持不同意见:“陛下,互市既可缓解边疆紧张局势,亦可增加国库收入。臣建议在宣府、大同两地设立互市市场,由官府严格管理,禁止出售铁器、火器等物资,只允许交易丝绸、茶叶、粮食等生活用品。”
朱祁镇沉吟片刻,最终采纳了徐有贞的建议:“传朕旨意,命宣府总兵杨洪、大同总兵郭登负责互市事宜,派御史监督市场交易,凡有违规者,从严惩处。”
互市开通那日,宣府城外的市场热闹非凡。明朝的商人带着丝绸、茶叶、瓷器前来交易,瓦剌的商人则带来了马匹、皮毛、奶制品。杨洪派士兵在市场周围巡逻,确保交易有序进行。瓦剌使者看着眼前的景象,对杨洪道:“大明皇帝英明,若两国能长久和平,实乃百姓之福。”
边疆安定的同时,朱祁镇也注重文化发展。他命翰林院修撰《大明会典》,整理历代典章制度;又在京城设立“崇文馆”,招募天下学者讲学,培养人才。江南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等人,皆曾在崇文馆讲学,一时间文风兴盛。
这年深秋,朱祁镇在御花园设宴,邀请徐有贞、王骥、石亨等大臣饮酒赏菊。看着满园盛开的菊花,朱祁镇举起酒杯道:“今日大明国泰民安,边疆安定,皆诸位爱卿之功。朕愿与诸位同心同德,共筑大明盛世。”
徐有贞等人连忙起身,举杯回应:“臣等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月光洒在朱墙上,映出满殿君臣的身影。这场因北极奇植引发的风波,最终化作了帝王觉醒的契机,让朱祁镇从追求长生的迷梦中走出,成为了一位心怀百姓、励精图治的君主。此后数十年,大明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边疆安定,史称“天顺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