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匈奴歌(1/2)
夕阳下,蒙恬张开两腿坐在木凳上,怀里抱着弦鼗,轻轻的弹拨。
蒙恬是真正的世家子,贵族出身,受到大秦最好的教育,虽然常年生活在军中,却有几分儒雅之气。
后世传说,蒙恬造笔,这是文明教化。又有传说,蒙恬造筝,这是格调优雅。
筝是不是蒙恬所造,后世还大有争议。
但是这弦鼗[xiántáo],却和蒙恬大有关系。这种琴本就是在上郡修长城期间,军中以军鼓改制而成的一种弹拨乐器,很像后世的阮和三弦,怀中抱着弹拨,发出铮铮的声音。
这声音并不柔和,却有大漠草原的荒凉和军中金铁交加的声音,这张琴是蒙恬在长城军中所用,后来带回到长安城的家中,蒙恬“自杀”后,这琴成为蒙夫人寄托思念之物,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夫妻重逢,这琴就又回到蒙恬手中。
征战的时候,蒙恬把这张琴带在身边。
追逐匈奴人是很枯燥无聊的事情,大军扎营,处理毕当日军务,蒙恬舒展了身体,就带了这张琴,坐在大帐之前的木凳上,轻轻弹了一曲。
边弹边唱。弹的是那首《匈奴歌》:
失我焉支山,
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这首寄托着匈奴人哀愁的歌,在行军路上听说,经过通译的解释,蒙恬知道了歌中的意思,又让人翻译成大秦的语言,此刻就这么弹唱起来。
这歌子其实有几分丧气。满是匈奴人的失败、悲伤、愤怒、仇恨。
却也是大秦人的战功、荣光!
同一首歌,匈奴人唱起来和秦人唱起来,那味道是不一样的!
匈奴人唱起来哀伤悲愤。
秦人唱起来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甚至有秦人开始应和,变换了男子女子的角色,来咏叹匈奴人失去了草原的悲伤景象。
又有士兵开始在空地上跳起舞来,男子的舞蹈刚劲有力,可就有士兵在此刻学着女子的舞姿,把腰肢扭摆的不堪入目。
传来哼的一声,却是参军赵芃走出自己的军帐,带着手下的一群女兵,抱着臂膀看这些男兵的搞怪。扭摆的男兵登时羞愧,乖乖的站到一旁。
蒙恬的琴声确没有停下来。在这军中,难得的平和休憩片刻,这音乐能舒缓心情,明天大家会迎来新的军事任务。
赵芃随着蒙恬的琴声轻轻打着节拍,忽然就两步踏入空地,开始旋转起身体,挥摆起臂膀,却是伴随着音乐舞蹈起来。
赵芃当然是天下罕有的美女,地位尊崇、气质超群,又常年在军中,杀伐决断,也别有一番凛冽的气度,此刻赵芃舞蹈起来,却也不是楚人女子那种一味的柔和娇媚,而是自有秦人女子的刚劲大气,一边舞蹈,牛皮的靴子在地上跺起来,打着节拍,别有一种军中独有的美感。
蒙恬的琴声急切起来,赵芃旋转的越来越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