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王城和人头桩(1/2)
螺城城墙重重叠叠,犹如螺蛳壳。盘旋而内。外城中城内城,层层递进,最中央的内城乃是安阳王的宫室居所。
“阿祖,怎么这么多人头?”赵昧已经登上赵佗的象轿,在赵佗怀中指点着道路两旁的高竿,每一个竿顶。都摆着一个人头。
“这是瓯骆这面的风俗,每个部卒都会派勇士去野外砍掉路过的陌生人的头颅,供奉在高竿之上,用来敬奉神明、祈愿丰收。”赵佗扫了一眼,伸出手摸了摸赵昧的头。
“用头颅供奉,就能丰收吗?”
“扯淡。稻谷是稻种长出来的,要靠农夫耕种才能有丰收,如果砍下的头颅多就能丰收,那我们赵国的长平早就是天下最丰收富足的地方了。”赵佗哼了一口气。
长平之战,秦军大破赵军,坑杀四十万赵卒。是赵国人最大的痛。
中原诸国,虽然不见得都普及逻辑学的教育,但是简单的类比总是会的。如果砍下来的头颅能获得丰收,长平的粮食早就能养活全天下了。
楚国和百越都是巫风盛行的地方,血祭、人祭之类都是高级别的巫术,杀人祭天从最早的王者特权,渐渐普及到民间,就渐渐扭曲成了猎头保佑丰收的谎言和传统。
其实猎头只不过是制造恐慌,阻止商贾和外人进入领地的手段。但是一再扭曲之后,就成了一种祈愿丰收的信仰。丰收是否能如期来临,从来没有实证,但是恐惧就此弥散,这些山区就再没有商队经过,从此成为特别闭塞的地区。外界的好东西、新技术、真实的消息几乎永远无法进入到这些山区,这些村落和部族就永远保存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方式。
很多土人连能够覆盖全身的布片都无法凑齐,直到成年也只能用一些树叶简单围着腰下。
“那如果不能获得丰收,他们岂不是早就怀疑猎头无效了?”小小的赵昧发出疑问,小朋友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秦人教育之下,逻辑能力还是有的。
“愚蠢的土人哪有什么记忆能力,十年里有五年丰收五年歉收,他们也只会记得那五年的丰收,然后说着都是砍头供神的灵验,至于那五年歉收,他们就会说,那是当年砍掉的人头不够。土人是没有文字没有历史的,他们记不住太久远的事情,无法分辨真实和想象。昧儿,你要记得,无法写成文字的东西,永远都不值得相信,在遥远的大秦,皇家有专门的史官,有巨大的档案馆,帝国的一切都被写成文字准确记录,只有能使用文字记录,才能使用文字来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赵佗感慨。
赵昧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你外祖安阳王,用这么多人头桩,无非是用来表达他强大、富有、凶狠,让领地的人敬畏。但是真正强大的王,反倒不需要用人头来彰显自己的威严,他们自有宏伟的宫室、高大的城墙、勇武的士兵、贤能的臣子、无尽的财富,这些才是一个帝王的真正力量。”赵佗轻声说。
不知道赵昧有没有机会前往长安亲见皇帝的威仪,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强大和文明,无论如何,强大和文明都不是在自己住屋外面挂上一圈腐烂发臭的头颅。
“既然砍人头无助于丰收,那阿祖您为什么不禁止百越猎首风俗呢?”赵昧问。
小孩子总是喜欢问一些让人难堪的问题。
“百越太广,愚民太多。你是无法和愚蠢的人讲理的。土人认为猎首是千年传流下来的习俗和传统,传统这东西最难禁止。除非他们读书识字明理,真正直到猎首祭天无法带来丰收,只能带来无尽的仇恨,他们才会有所改变吧……”赵佗说。
改变百越风气,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强大国家的风俗容易改变,读书人的风俗容易改变,这些看起来愚顽的土着的风俗最难改变。
猎首这种恶劣风俗是有危害的。不只是这些偏僻的小村因为猎首风俗的影响而永远停留在贫困萧条之中,砍掉的每一个人头也都是国家的宝贵税收。国家最可宝贵的是什么东西?土地、人口,只有这两种东西才能产生税收,国王的财富来自税收而不是任何其它东西。
为什么大秦的军队战胜以后,从来不在占领区屠城?因为一旦占领了那座城市,城中的人口就已经是大秦的财产了,就不能再破坏。
听说北面的刘邦项羽动不动就屠城,那些蠢笨的造反家们啊!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里到底都是些什么屎!
每一个头颅都很宝贵。
按照大秦律法,这一个人头一年到头哪怕什么都不做,也要缴纳120个钱,60年就要缴纳7200个钱。君王的宝库就是这样无数个7200钱凑起来充盈起来的。更何况每一个人只要能耕作,就有源源不断的粮赋,每十个被砍掉的头颅,就能供养一个士兵,有了无数士兵,就有向北方的大秦争一争天下的底气啊!
赵佗又看了一眼那些人头桩上的头颅,撇嘴哼了一声:“愚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