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 格物启明和星火燎原(1/2)
皇家格物院的筹建,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庆的士林、工匠阶层乃至市井民间,都激起了层层涟漪。
皇帝李君泽亲自题写“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匾额,并下旨由叶明暂领院事,负责具体的章程制定、人员招募与初期的研究方向规划。
这无疑向天下昭示了新皇对“实学”的空前重视。
一时间,前往京城西苑皇家格物院筹建处打听消息、毛遂自荐者络绎不绝。
这其中,有怀揣奇思妙想却屡屡碰壁的民间巧匠,有对传统经义感到困惑、渴望探索更广阔知识天地的年轻士子,也有少数原本就在钦天监、工部等衙门任职、对算学格物有所涉猎的低级官员。
叶明并未设置过高门槛,他深知人才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他亲自面试了第一批申请者,考核方式也别具一格。没有八股文章,更多的是实际问题求解、动手操作和思维发散能力的考察。
一位来自江南的老木匠,带着他精心制作的、利用杠杆和齿轮省力传动的模型前来,虽言语朴拙,但模型精巧,叶明当场录用其进入“机械坊”。
一位年轻的落第秀才,在考核中展现出了出色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能力,对叶明提出的“如何测算一座山的高度”这样的问题,竟能提出数种颇具可行性的方法,叶明将其收入“算学舆图坊”。
还有一位原工部营缮司的主事,熟谙各类建筑材料的特性,对安阳的水泥、新式堤坝设计极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良想法,叶明让其负责“工程材料坊”的筹建。
当然,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自视甚高的传统文人,对格物院“不重经义”的考核方式嗤之以鼻,愤而离去。也有勋贵子弟试图走门路塞人进来混资历,被叶明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
他顶住压力,坚持“唯才是举”,初步搭建起了一个涵盖机械、算学、化学、农学、医药、舆图测量等多个分支的草创班底。
与此同时,吏员加试算学格物与技术举荐的细则正式施行,也引发了连锁反应。
京畿某试点县,县衙贴出告示,招募熟悉文书、算学的吏员,明确注明需加试算学。一时间,不少原本只读圣贤书的童生、秀才傻了眼,而一些在账房、商铺做过事,精通珠算、丈量的年轻人则跃跃欲试。
江南某地,一位世代造船的工匠家族,因其改进了船体结构,使船只更稳更快,经当地知府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匠人联名举荐,其家族中最出色的年轻工匠,竟被破格授予了工部从九品的“匠作丞”衔头,虽品级极低,却意义非凡!消息传出,无数工匠家庭欢欣鼓舞,看到了凭借手艺光耀门楣的希望。
这些变化,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润物无声地改变着社会的风气。读书人不再只捧着四书五经,私下研习算学、了解格物常识渐渐成为一股新的风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