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背后主使?惊涛骇浪!千年世家的规矩!(1/2)
李崇文更不会想到,按察使司衙门下属的一个武丁将领,竟然有胆量调动武丁,配合丁守廉来行兵谏之事。
这些人,难道就不怕被满门抄斩?
莫非他们真的认为,就凭他们,也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王守廉这个老顽固明显是不要命了,为了自己的清誉豁出去了,可他们又图什么呢?
嫌命长了吗?
李崇文还真有点想不通。
出了这样的事情,就算皇帝迫于兵谏的压力,暂时同意了王守廉的请求,废黜新学,重立儒学。
事后朝廷也必然追责今日兵谏之事。
无论成功与否,他们都难逃被问罪的下场。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崇文想不出来。
也正是因为他无法想象山东按察使司衙门的武丁将领,能做出兵谏之事,才在王守廉要求调派人马的时候,不假思索的同意了。
眼下发生的事,委实令李崇文深感匪夷所思。
“砰!”
正当李崇文,方孝孺与一众官员及儒生与士兵们相对峙的时候,突然之间,一声枪响。
不知何时,朱橚已然拿到了一支枪。
大明的枪支管理是极其严格的。
军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每一支枪都有相应的编号,发放下去之后,绝不容有任何闪失。
丢枪,那是大罪。
但最严格的管理,也需要人来执行。
贪污受贿亦是大罪,可照样阻止不了官员们前赴后继,走上此路。
枪支的问题,亦是同理。
对普通捕快衙役、士兵来说,自然是万万也不敢将自己手中的枪遗失的,更不可能借给任何人。
可若是到了总管一省武丁的将领面前,区区一把枪,又算得了什么呢?
仓库里面的枪支那么多,弄一两支出来,对他而言,不费吹灰之力。
朱橚攀上了王守廉的线,王守廉利用权势,要胁武丁将领发起兵谏,要行如此大事,给朱橚弄一把枪,自然算不了什么。
只不过,在王守廉看来,这是毫无必要的。
毕竟,他们是文官。
“曹神医”也是文人。
兵谏的事,自有武丁去执行。
自己拿一把枪,有什么用?
难道还能凭一支枪掌握局势不成?
王守廉等官员都没有去做这事,但朱橚却偷偷的去做了。
众人震惊的目光中,这位仍披着西域“曹神医”名号的“大明王爷”喊道:“今日既已行兵谏之事,岂能儿戏待之?”
“还不快将方孝孺等人拿下,敢有抗拒不从者,立即击毙。”
包括王守廉在内,跪在地上的一众文官,皆惊讶无比的望着他。
没想到这个西域的“曹神医”,竟有这般胆识。
士兵们听到枪响,再被斥责,似是激起了狠劲,皆不再迟疑,迅速将方孝孺等人按住。
李崇文虽出言喝斥,但并没有随方孝孺等人一起冲过去,士兵对他这位山东巡抚似是仍有几分顾忌,并没有过去抓他。
目睹方孝孺等人被抓住,王守廉再度磕头道:“请陛下降旨,废黜新学,重定圣人之道。”
其他一起下磕的人,也皆跟着呼喊。
上方,朱允熥却没有理会他,目光落在了刚刚开枪的朱橚身上。
他总觉得这名男子,有几分熟悉之感。
而且,尽管此人刚才与王守廉等人一起下跪进谏,可后来爬起来开枪,震慑方孝孺等文官,驱使士卒之后,却没有再跪下进谏。
朱允熥从他的目光内,看到一丝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王守廉等文官,大概真的只是想“逼谏”,没有想过要造反。
他们只是认为,逼皇帝定下真正的圣人之道,是自己为臣的本分,以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为此一往无前,宁死不悔。
至于指挥士卒的“武将”,则神色十分复杂,有紧张不安,有害怕犹豫,看起来像是被要挟了一般。
但这个人不一样。
朱允熥从他目光里,读到了对自己仇恨的感觉。
他没有半分害怕,反而十分兴奋。
这是与其他人皆完全不一样的。
看起来,他更像是这场兵谏背后的主使者以及受益之人。
但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朱允熥觉得熟悉,却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
突然之间,他脑海内电光一闪!
“是他?周王朱橚?”
尽管朱橚化了妆,看起来的相貌已与从前完全不一样。
但当这个念头浮现在朱允熥脑海内的时候,他却凭借本能的,十分肯定眼前之人就是朱橚了。
“他不是逃了吗?怎么会出现在此?”
“他竟然参与了此次兵谏?”
刹那间,朱允熥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
孔府。
这座世代由孔氏子孙居住的府邸,与供奉圣人的孔庙仅一墙之隔。
严格说来,孔庙纯为祭祀所建,内里虽恢宏庄严,却无真正可供歇息的厅舍。
朱允熥在庙中小憩,也只是临时搭建一处简易之所,好让他在祭祀之余稍事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徐妙锦则不同,她并未随行进入孔庙,而是安置在孔府内。
她虽贵为贵妃,按例却不得亲临祭祀。
对此,她并无怨言,反而暗自庆幸。
祭祀仪典繁琐冗长,不仅拘束人心,更折磨人的体力与精神。
她向来不耐烦此类场合,能避开,自是求之不得。
孔府规矩森严,前院后院泾渭分明。
依照孔家祖训,嫁女孔府的女眷,一生不得踏出后院半步。
自家的女儿,也只有在出嫁之日,才能出后院。
为此,府中甚至在高墙之上凿出石槽,将前院汲来的水顺槽引入后院,供女眷日用,同时避免她们与外间送水的仆役直接接触。
坊间还流传一段耸人听闻的往事。
孔府后院曾失过大火,院中女眷呼号求救,声音撕心裂肺,却因“规矩”所限,外院男仆不得擅入救火,更不得开门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