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946章 天下大乱,局势正好

第946章 天下大乱,局势正好(2/2)

目录

“是。”

不多时,淡淡的脚步声从门口传来。

王妃徐氏带着两名侍女走来,

她二十多岁,容貌温婉,一举一动都透着沉稳的大家风范。

她轻轻挥手,让两名侍女候在门口,独自走进书房。

“姚师傅。”

王妃对着姚广孝轻轻点头。

“王妃,京城送来消息,郑国公亡故了。

殿下心绪不佳,但事情紧急,不得不叨扰王妃。”

“什么”

徐氏面露震惊,眼中也带着几分不可思议,

但她很快镇定下来,问道:

“怎么死的”

“尚且不知,但恐怕不是什么体面死法。”

听到这里,徐氏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这些年来,不少勋贵莫名其妙地离世,朝廷对外虽都称是病逝,

但其中的猫腻,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清楚。

“给常升去一封信,让他多加小心,出门务必带上护卫,无故不得四处走动。”徐氏语气平淡地吩咐。

姚广孝闻言,瞳孔微微收缩,轻声问道:

“王妃的意思是,有人要对太子不利”

“不然呢山西大火是白烧的吗

郑国公去世,常遇春大将军一脉便只剩常升,他若再有不测,太子便少了一臂。”

“是,王妃。”

姚广孝深吸一口气,心中对王妃多了几分佩服。

不愧是魏国公府的长女,

对这类事的敏感度,远胜旁人。

王妃徐氏走到朱棣身旁坐下,握住他的大手,声音轻柔:

“殿下,此事固然蹊跷,但眼下并非伤心之时。

您得振作起来,无论京城如何混乱,北平都不能乱。

陛下安排藩王镇边,

为的就是在这种时候发挥作用。”

“若是京城乱了,边疆也跟着乱,

那才是真正的内外交困,陛下也会失望的。”

朱棣深吸一口气,慢慢压下心中的悲伤,沉声道:

“明日起,北平全城戒严,四方城门严加盘查,

对内抓捕地痞、流寇,凡有犯事者,一律从重判罚!”

姚广孝躬身行礼:

“是,殿下。”

“每日巡街的甲士也需增加,

不论白天黑夜,都要加强巡逻,以此表明王府态度,

告诉城中各个大户,

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生事,就休怪本王不留情面。”

“是,稍后贫僧便草拟文书。”

说完这些,朱棣又陷入了萎靡。

他靠在椅背上,握着王妃的手,轻轻叹了口气:

“茂太爷还这么年轻,上次见他,已是四年前了。

没想到,当日一别,竟成永别,本王.无法接受。”

王妃徐氏眼中也闪过一丝哀伤:

“殿下,节哀。”

翌日清晨,驿卒李三匆匆离开北平城,朝着北平行都司的大宁城赶去。

经过一夜休整,他已精神抖擞,有把握在两日内抵达大宁城。

而在城西别院中,陆云逸缓缓醒来,

透过窗棂洒进来的阳光落在他脸上,让他觉得眼前一片明亮。

“大人!”

这时,门口传来巴颂的声音。

他当初那古怪腔调已渐渐变得正常,

只是还带着些许家乡口音,格外明显。

“大人,您醒了吗燕王殿下派人送来一封信。”

陆云逸原本还想再睡片刻,

听到这话,猛地坐起身,眼中迷茫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严肃。

他很清楚,昨日才刚与燕王见面,

今日一早就火急火燎送来信,必定是出了大事。

“拿进来!”

房门推开,巴颂捧着信件,小跑着进了屋。

陆云逸接过信件,拆开一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信上写着近来京城发生的大事,最后还提醒他,

来自京城的驿卒已于今早出发前往大宁,要召他入京。

“进京”

陆云逸心中满是疑惑。

为何要召他入京去做什么

难道是要问罪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立刻否决。

如今朝廷局势混乱,像他这样坚定不移支持迁都的人,简直比金子还珍贵。

陛下即便有不满,也绝不会在这个时候问罪。

既然不是问罪,那便是要他去办事.

可办什么事呢

陆云逸满脑子困惑。

朝堂之上鱼龙混杂,既有六部九卿,又有诸多勋贵,

他一个二品都指挥使,能办成什么事

在迁都这种非左即右、没有中间派的大事上,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送信的人走了吗”

“回禀大人,已经走了。”

“嗯准备早食,吃完饭后,去燕王府。”

“是!”

陆云逸赶到燕王府时,刚过辰时。

晨露还凝结在府门前石狮子的鬃毛上,折射着淡金色的晨光。

守门侍卫见他到来,无须通传便侧身让开。

昨夜王府连夜戒严,

上下都知道这位陆大人是殿下的要紧客人。

穿过前院,便见朱棣的贴身侍卫候在书房门口,对方见他来,立刻躬身引路:

“殿下在里面等您,三司的大人也已经到了。”

陆云逸点点头,推门而入,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

书房内,朱棣坐在上首,手中捏着那卷关于商贸的文书。

旁边还坐着北平布政使司的布政使周焕、按察使司的按察使吴谦,以及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同知王英。

三人面前都放着茶杯,神色却都透着凝重。

“云逸来了。”

朱棣转过身,将文书递给他。

“昨夜京中的消息你应该也看了,

常茂之事蹊跷,许观又搅乱了士林,

父皇此刻召你入京,定然是想借你的力量打破局面。”

“这卷文书你带上,北平要做北方商贸枢纽的事,得让父皇看到实打实的章程。”

陆云逸接过文书,指尖触到桑皮纸粗糙的纹理。

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北平连通东、北、西三线商路的细则,还有互市设点、税银分配的条目,墨迹尚带着几分湿润。

朱棣看向周焕三人:

“昨日云逸提出的商贸规划,你们都看过了,可有异议”

周焕率先开口,他年近五十,鬓角已有些斑白,手指在文书上轻轻一点:

“陆大人的规划十分周密,尤其是通州漕运与居庸关互市的衔接,定能盘活北平的商流。”

“只是这税银要分三成给卫所养兵,布政使司这边.怕是要承受些压力。”

朱棣摆了摆手:

“好了.此事日后再议,眼下最要紧的是先拿出方案,具体细节后续再完善。”

三人对视一眼,纷纷取出各自的印信,上前在文书末尾空白处稳稳盖下。

鲜红的印鉴清晰分明,与燕王宝印错落相映。

“这文书你收好。”

朱棣将文书卷好,用红绸带系紧,递到陆云逸手中。

“进京后若有人质疑北平规划,就把这文书摔在他们面前。”

“父皇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是只会空谈的书生。”

陆云逸接过文书,沉声道:

“殿下放心,末将定不辱命。”

“只是末将走后,大宁的水泥工坊和辽东商路,还需殿下多费心。”

“你尽管去。”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膀。

“北平这边,本王会盯着,

你的百名护卫,本王已经让人备好马匹和干粮,此刻正在府外候着。”

陆云逸躬身行礼:

“多谢殿下。”

出了燕王府,陆云逸翻身上马,轻轻夹了夹马腹,对身后的护卫们沉声道:

“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