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东洲局势(2/2)
只有重建起陆地运输线路,借助苏武手中那七万多艘万吨冰湖级运输舰带来的庞大运力。
才有可能真正的将所有的附属避难所,都整合成一个整体。
最大化地释放出它们的工业生产潜力。
并以此为触角,将采矿站铺设向东洲更多的地区。
“理想状态下。”
“预计两个月左右,可以完成所有的种植园建造计划。”
“三个月能恢复除西荒高原和宽江流域一带以外,大部分陆地交通网络。”
“至于资源采集。”
“没有固定的时间标准。”
“在采用晨光级运输舰空运开采设备的情况下,大概平均三到五天的时间,能增加一座中小型的采矿基地。”
“开采出来的资源,可以等到后续陆地交通恢复再运走。”
略微计算了一下地表的劳动效率,苏武忍不住有点头疼。
那动辄数个月的建造周期,实在漫长得让人难以接受。
要知道。
他从零开始建造出如今能够容纳15亿人口的泰拉。
前后也不过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而已。
两者间的差距,几乎大到了工业时代和封建时代的区别。
但实际上。
这却又是末世环境下,大部分避难所的真实劳动效率。
没有海量的机器人和工业机甲协助,资源又受限的情况下。
仅仅依靠普通人类,能做到的事情相当有限。
不能报以太大的期望。
规划完附属避难所群的任务。
苏武的视线又移动向更远处,不在他控制范围内的东洲边缘区域。
暂时来说。
整个东洲地表,大约还剩下五六亿幸存者。
其中苏武的附属避难所群,收容着2亿左右的人口。
西荒高原的东洲首府,占据着8000万人的份额。
剩下的3亿人口,则主要零星分布在那些偏远的地带。
隶属于大大小小不同的野生避难所。
暂且不提西荒高原。
那些野生的避难所,数量又多,分布又相当稀疏而隐蔽。
苏武想要快速将它们完全整合起来,难度极高。
只能徐徐图之。
“现在没必要为此投入太多的精力。”
“先做好前期的情报准备。”
“等后边路修到那里,再一座一座的慢慢接管。”
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
苏武便做好了对那3亿人口的安排。
这个决定,无疑会让这部分人口损耗不少。
毕竟,苏武的统治和没有约束的地方势力之间的差距。
其实已经可以用末世前和末世后来区分。
想要那些人在朝不保夕的环境下,长期不出现大规模减员。
基本不太现实。
可以预见,或许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
不会有机会能等到苏武接管他们的那一天。
草草地处理完了对东洲地表的后续安排。
苏武起身离开通信中心,乘坐轨道列车回去。
接下来,就是对于泰拉的规划了。
这是他的基本盘。
必须依托更详细的数据调查,以及人工智能的多次推演模拟。
经过反复的权衡对比后,才能作出决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