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保蜀三策(1/2)
杨邦宪听赵旋提到了苗蛮,笑道:“苗蛮都藏在大山里面呢,矩州和罗甸国往南的广大地域,基本上都是苗蛮的地域了呢。”
接着杨邦宪又解释道:“不过苗蛮的势力范围虽广,却都喜欢各自为政,不曾联合起来,所以也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势力。其实,苗蛮在西南地区可谓是无处不在,就连我们播州也有不少的苗蛮部落,甚至在乌蛮的领地里,也有不少的苗蛮部落呢。”
赵旋此时才想明白,朝廷为什么将西南地区设为羁縻之地了。那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既不适合大规模开垦耕种,又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也许,只有采取羁縻的政策,对朝廷来说才是最合适的了。
赵旋叹道:“杨大哥,你们杨氏的祖先能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扎下根来,也不容易啊。”杨邦宪笑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到了我们这一代,条件就要好的多了。”
说着,杨邦宪缓声问道:“赵龙图,你可知晓钓鱼城究竟是由何人所建啊?”
赵旋笑道:“我醒来后,自然也打听过钓鱼城的过往。钓鱼城乃是由四川安抚使余玠大人主持修建而成。当时,余大人采纳了冉琎、冉璞两兄弟的建议,从而打造出了包括钓鱼城在内的一整套山城防御体系。”
杨邦宪点头道:“正是如此,那你可知道那冉琎、冉璞两兄弟是哪里人氏,又是由谁引荐给余大人的呢?”赵旋想了一下,摇头道:“这个嘛,我可就不知道了。”
杨邦宪笑道:“我告诉你吧,冉琎、冉璞两兄弟就是我们播州人氏,我父亲曾向余大人提出过‘保蜀三策’,而且事后又向余大人推荐了他们兄弟二人。”
赵旋闻听此言,连忙向杨邦宪打听‘保蜀三策’的详细内容。这才知道,杨文的上策竟然是建议四川制置司迁移到利州(今四川广元)和阆中(今四川阆中)一带,坚守阳平关、七盘关和剑门关,拒敌于川外;
而中策才是借助四川的山水险要,以较小的成本构筑防御体系;至于下策吗,则是依靠长江防守,放弃江北大片的土地。
讲完了父亲的这‘保蜀三策’,杨邦宪问道:“赵龙图,如果当时你是四川制置使,你会选择哪一策呢?”
赵旋认真的思考了片刻,对杨邦宪道:“杨文大人的这上策最有前瞻性,但也是最冒险的,至于下策吗,又太过于保守,所以如果我是四川制置使的话,应该也会和余大人一样,选择中策的。”
两人谈着谈着,夜色深了,杨邦宪也要告辞了。
赵旋命人奉上了一口箱子,对杨邦宪道:“杨都统,这里面既有赤霄雪焰也有赤霄蜜砂,还有几瓶御制豪油。这些都是我送给你和杨大人的礼物,就由你带回去吧。”
杨邦宪连忙拒绝道:“赵龙图,这灵果难得,用不了这么多的。”赵旋笑道:“别人寻它可能不易,对我却是不难的。以后你播州若是再来人,你让他们去一趟钓鱼城办事处,我自会再行安排的。”
最后赵旋还不忘嘱咐道:“这赤霄雪焰和赤霄蜜砂倒是可以长久保存,你们到了播州可以慢慢的享用。不过这御制豪油,却是容易霉变,最好在开瓶之后尽快的用完......”
次日下午,赵旋又赶往了工部衙门。
在路过御街上的远香阁时,这才想起收了雅斯敏代表父亲送来了贺礼,自己却还没有给她们父女送喜帖呢。于是赵旋又连忙吩咐身边的侍从,立即回钓鱼城办事处去取一份喜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