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2/2)
反正都是要种的,卖点菜,也能多攒点家底儿。
有着这样的价格基础,那些猪脚们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斤卖几分几毛钱的米面,是真没见过钱还是真的穷到什么买命钱都要赚了?
越是饥荒年代,粮食管控越严。
黑市也还算了,好歹你也赚了白粉钱。
很多猪脚都是轧钢厂当采购员,靠着三年灾害期间拼死了往厂里卖肉、卖米面赚自己的第一桶金。
这可真是冒着卖白粉的风险,赚的白菜钱。
真以为卖到轧钢厂,只要账目做好就没人查?
真当轧钢厂就是你家的提款机了?
这样想的,只怕对计划经济的理解真的太肤浅了。
像轧钢厂这样规模(不管它是几千人还是上万人都差不多),这个行业的厂子,整个计划经济时代,钱是最无用的东西,也是最难得到的东西。
作为一个企业,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生产、管理两方面的问题。
跟后世企业需要自己采购各种原料,解决生产问题之后,还要跑各种销售途径,最后还得跑回款完全不同。
计划经济时期,轧钢厂需要的钢坯、焦炭等原料都有人给你送来,或者自行去指定单位拉回来——完全不需要采购。
当然也不会有人跟你收一分钱,哪怕你的电费、水费也没人跟你收去。
这些东西,可以说大半情况下你根本就没地方去采购。
毕竟就连你生产的每一卷带钢或者每一根钢轨,都是按着上级主管部门的生产规划安排下来的活计。
发改委前身,可是叫计委。
国家计委负责拟定发展政策,总量平衡等宏观调控。
各地计委负责的就是保障供应,编制地区计划,同时也指导和检查计划执行。
除了央企是部委直接制定计划以外,其余企业都是遵从地方计委指制定年度工作任务以及长期计划。
加工以后,那生产的东西完全不用你管销售,直接等着人家来拉,或者是根据生产计划,运送到指定单位。
后续的什么营销、回款,完全跟你无关。
一般生产企业,也会有些自营资金,可以按比例提留利润。
但是钢铁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一直都是重点管控行业,实行的是统收统支模式。
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收支两条线,当然统收统支的管控更加极致。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几乎没有任何资金自主权。
所有产品,不管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产品,都要统一上交。
完全不存在小说里面,轧钢厂计划外钢材厂子还能拿去跟别的厂家交换职工福利的情况。
真的这么干了,回头纪委就得来厂里把厂委会一窝端了。
后世,违规发放福利,发放现金福利被通报都屡见不鲜,更何况这个年代。
对于轧钢厂而言,也完全没有所谓的利润、盈亏这东西。
至于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这也完全都是申请审批以后直接发下来。
看,整个轧钢厂经营的过程里,不出意外的情况下,除了工资福利,哪儿要什么钱,又哪儿有什么钱的出处?
这也注定导致了企业资金匮乏。
甚至到了年底,轧钢厂账户上结余的生产资金都要重新上缴。
明年的生产资金,也会照着批复下来的资金按期发放。
这样的大前提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评优等互动更加侧重的是精神方面的奖励,偶尔会有发几条毛巾、袜子、茶缸子这些惠而不费的东西,极罕见的情况下才有现金发放。
完全不存在小说里面,猪脚搞出某方面成就,直接厂子里奖励几百上千块钱的奖金。
只有实物,完全可以从福利发放中腾挪出来,但现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搞不好就是另外的一场事故。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一套制度即便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仍然存在,但是相较之前也宽泛了许多——毕竟市场经济下,很多时候经济手段要比行政手段高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