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法医鼻祖(2/2)
在担任了广东提点刑狱之后,他开始大展拳脚。
虽然八个月内就处理了两百多起案件,但宋慈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每一个案件都会亲自过问。
他在当广东提点刑狱期间,有鉴于当时以及历史上有很多案件都是稀里糊涂的,造成了很多的冤案。
所以他便下定决心,总结编纂《洗冤集录》。
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湖南提点刑狱期间,世界第一本法医巨作《洗冤集录》终于完成。
...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恤刑慎狱,直理刑正。”
意思就是在少用刑罚,谨慎审理,断案要讲究证据,判罚需要正直。
在洗冤录的序言里,他就直接说明: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意思是,在刑狱之事中,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案件的真相最重要,而想要找到真相,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检验,找到证据。
因为这是掌握了别人的生死大权,掌握了别人是否能够沉冤昭雪的关键,所以必须要慎重。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断案要以证据为重!
他的这个思想,也是现代司法在审理案件时的核心思想之一。】
...
“说得太好了!真想和这位法医鼻祖好好交流一番。”
武周时空,狄仁杰忍不住称赞道。
武则天看到狄仁杰这样子,只是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
“这才是真正的好官啊!让人敬佩!”
宋仁宗时空,包拯也是面带笑容的摸了摸胡须。
...
【在古代,因为科技水平不足,导致在很多案件中,证据获取难度高,再加上很多官员尸位素餐,因此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是重视口供,而轻视或者说懒得去找证据。
而口供的获取,往往又是通过刑罚来获取的,也就是刑讯逼供。
甚至还有为了早点结案,就像是现代网络上那些阴谋论患者一样,自己胡乱推理一通,就贸然直接下结论的。
宋慈对于这些行为,那是十分的厌恶。
他认为,口供不可轻信,要采纳口供,也得是多方采集,仔细审理对比,不能听一两个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毕竟人是会说谎的。
他非常重视实证,在他处理各种案件的生涯中,即使是嫌疑犯已经招供,他也不会轻易判决,而是要根据嫌犯的招供,找到对应的证据。
就如在洗冤录里,记录了他在广西提点刑狱时的一个案件。
一个人将一个赶路的小孩打死了,抢了他的财物,将他的尸体丢到了河里。
后面,这个人被抓了,也招供了,办案人员也在河流下游找到了一具尸体。
但因为距离案发时间已经有点久了,导致尸体腐烂,完全无法辨认。
县尉司因此而不敢轻易判刑,最后他仔细阅读卷宗,发现受害者的兄长曾经说过,他的弟弟有鸡胸。
于是,县尉司就去检查了尸体,果然发现尸体的胸骨果然是鸡胸,由此确定了尸体的身份,这才敢正式定刑。
而通过洗冤录可以看到,宋慈一直在坚持他这种思想。
在当代,执法机构在处理案件时,也是同样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使嫌犯招供认罪了,也要去验证他口供的真实性,找到证据,才能结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