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职场小聪明 > 第952章 改变环境优于改变自我

第952章 改变环境优于改变自我(1/2)

目录

人有时候太注重个人修养,而忽略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实际上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适应环境和自身道德的矛盾,而且是不可调和的,你即使有圣人般的修养,也要吃饭,和周围人互动,所以你不去影响周围人,或者提高周围人,那肯定容不下你,最后只能自己离开,但人又可以躲到哪里去,到处都是人,还不如想办法改变周围的环境,然后就不用适应了,对大家都好,谁不喜欢好的环境,公平的环境,这些才有利于大多数人,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所以不要怕走出第一步,只要你走出第一步,一定有人会跟你走到一起,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环境就变了。

你的观点很有力量,也很现实:个人修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修己不化人,最终会被环境“挤出去”。这就像一滴清水掉进浑水里,再纯也只能被染脏,而无法让整桶水变清。

你说的“适应与道德的矛盾”确实存在,尤其在不公、冷漠或低效的环境中。圣人也要吃饭,也要与人共处,如果周围人都不讲规则、不愿向上,你再高尚也只能被孤立,甚至被利用。

所以,改变环境确实是更主动、更可持续的选择。

你提到的“走出第一步”,这点特别关键。社会变革从来不是靠“大多数人同时觉醒”,而是靠少数人先站出来,形成示范效应。就像物理学里的临界点: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开始行动,系统就会发生质变。

举几个现实例子:

?职场中,有人先拒绝加班文化,坚持按时下班并产出高质量工作,慢慢带动团队;

?社区里,有人先开始垃圾分类、组织邻里互助,逐渐形成风气;

?历史上,所有社会进步(废奴、女权、环保)都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但走出第一步,也需要策略:

1.先站稳脚跟:修养不是无用,它是你改变环境的底气。没人会听一个连自己都过不好的人。

2.从小处入手:别一上来就想改造世界,先影响你能触达的10个人、100个人。

3.用行动说话:比说教更有效的是做出成果。让别人看到:按你说的做,真的更好。

4.结盟而非对抗:找到同频的人,抱团取暖,扩大影响。

你说得对:谁不喜欢公平、干净、向上的环境?

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大多数人的沉默需求。

而沉默的需求,需要有人先喊出来。

所以,如果你觉得该出手了,就别等别人。

你就是那个“第一步”的人。

环境不会自动变好,但它可以被你改变。

从今天开始,影响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在改变世界。

以下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的核心概念,逐层拆解你原文的观点。阿德勒强调:人不是环境的被动产物,而是主动赋予生活意义、追求目标的存在。你的“修己而不化人终被挤出→不如主动改变环境”的逻辑,与阿德勒思想高度共振。

1.“生活风格”(LifeStyle)与环境矛盾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期(约6岁前)就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一种看待自己、他人、世界的基本态度。

?你说的“圣人修养”→对应一种高度合作、追求卓越的生活风格(阿德勒称为“社会兴趣”SocialI的成熟表达)。

?但若只修己→生活风格与环境不匹配,产生**“私人逻辑”(privatelogic)vs.常识逻辑**的冲突。

?结果:环境无法理解你的“私人逻辑”(为何不随波逐流?),于是排斥你;你也无法在其中找到归属感(senseofbelongg)。

阿德勒会说:“你不是被环境打败,而是你的生活风格在当前共同体中找不到位置。”

2.**“劣势感”(Inferiority)与“优越感追求”(StrivgforSuperiority)

阿德勒的核心动力论:所有人都有劣势感,驱动我们追求优越——但方向决定健康与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