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被不在了 > 第446章 市井医心

第446章 市井医心(2/2)

目录

“紫苏?有啊!”栓柱从外面探进头来,脸上沾着草叶,“村头的田埂上多的是,俺这就去采!”

“别采叶子,采梗,要老点的。”扁鹊叮嘱道,“再找点枇杷叶,刷干净绒毛,一起拿来。”

栓柱应着跑了出去。周老汉好奇地问:“老大夫,这紫苏梗也能治病?俺只知道叶子能当菜吃,去腥气的。”

“能啊。”扁鹊笑了,“万物皆可入药,就看你会不会用。紫苏梗能理气,枇杷叶能清肺,再加上甘草调和,虽不如‘泻白散’力道足,对付你这咳喘却正好。”他顿了顿,又道,“待会儿熬好了药,你趁热喝,喝完盖着被子出点汗,把肺里的热邪排出来就好了。”

周老汉听得连连点头,眼里的愁绪散了不少:“听您这么一说,俺心里亮堂多了。以前总觉得这病是绝症,听天由命,现在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法子能治。”

说话间,栓柱抱着一大捆紫苏梗和枇杷叶回来了,叶子上还带着露水,滴滴答答往下掉。女人们立刻围上来,有的挑拣,有的清洗,有的用刷子仔细刷着枇杷叶背面的绒毛——扁鹊特意叮嘱过,这绒毛要是不刷干净,会刺激喉咙,加重咳嗽。

灶台上很快又架起一口锅,紫苏梗、枇杷叶、甘草被一股脑倒进去,加满水,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慢慢熬。药香混着之前的绿豆汤味、艾草味,在庙里弥漫开来,竟有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

午后,庙外的棚子搭好了。一共搭了三个,都是用木头当架子,盖上茅草和油纸,虽然简陋,却宽敞明亮。轻症的病人被一个个扶到棚子里,有的能自己走,有的需要人搀扶,还有的被人背着,脸上却都带着笑意,看着头顶的蓝天和远处的田野,眼神里有了光彩。

“老大夫,您快来看看!”一个妇人的声音从最边上的棚子传来,带着惊喜,“二柱子能坐起来了!”

扁鹊走过去,只见二柱子正靠在草堆上,手里捧着碗豆浆,小口小口地喝着。他的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睛亮了,看见扁鹊,还能咧开嘴笑:“老大夫,俺觉得身上有力气了,刚才试着抬了抬胳膊,能抬起来了!”

“好,好。”扁鹊笑着点头,给他把了脉,脉象比昨天强了不少,“再喝两天药,就能下地走路了。”

二柱子媳妇在一旁抹眼泪,这次却是喜极而泣:“俺就知道,好人有好报,俺们二柱子错不了……”

夕阳西下时,李寡妇带着几个妇人送来晚饭——一大锅菜粥,里面放了马齿苋、南瓜和新收的小米,熬得稠稠的,香气能飘出半里地。大家分着粥,坐在火堆旁,有说有笑的,像是在过什么节日。

“老大夫,您给这病起个名儿吧,”栓柱喝着粥,突然开口,“俺们也好记着,以后跟孩子们说,当年有这么一场大病,是咋熬过来的。”

扁鹊望着远处城墙的剪影,那里的炊烟渐渐多了起来,不像前几天,死气沉沉的。他想了想,说道:“这病来势凶,传得快,像一阵‘戾气’刮过,但也不是无药可医,只要咱们心齐,用对法子,总能挡住它。就叫‘时疫’吧,提醒后人,时节交替的时候,要多留意防病,别大意。”

他顿了顿,又看向众人,目光诚恳:“但更要记住,防病不在神佛,不在名贵药材,而在干净的屋子、新鲜的空气、勤洗手、多通风,还有……邻里互助的心。人心齐了,再大的坎儿也能迈过去。”

众人都安静下来,默默地点头。孩子们似懂非懂,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粥喝得干干净净。月光升起来了,银辉洒满了破庙和棚子,艾草的青烟在夜空中缓缓飘散,像一条温柔的带子,缠绕着这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命。

扁鹊坐在火堆旁,看着渐渐睡去的人们,有的还在低声呓语,有的嘴角带着笑意。他摸了摸医囊里的艾草,叶片已经有些干了,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知道,这场与“时疫”的较量还未结束,明天太阳升起时,或许还会有新的病人被送进来,或许还会有死亡,但他不再像在太医署时那样迷茫。

因为他找到了比药方更重要的东西——藏在市井烟火里的生存智慧,和人们心中那股不屈的、互相扶持的力量。这或许才是医道的根基,是无论经过多少岁月,都不会过时的“良方”。

夜风吹过,带来了远处田野的清香,也带来了新的希望。破庙里的火光渐渐暗了下去,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