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只要把你们都怼死,我娱乐圈无敌 > 第712章 我为网络作者正名

第712章 我为网络作者正名(1/2)

目录

“前一章补了3000字,从(补)看起”

“嗯。”面对齐平会长的邀请,戴着口罩的陈昂,从容不迫的上了台。

接过话筒后,迎着一部分传统作家的冷眼,月同样迎着那些网络作者的殷殷期盼,陈昂缓缓叙述道:

“对网络文学的批判与偏见,其实自网络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

“作为广城网络作家协会的会长,我想对那些争议与说的是只有一句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行业了,上有国法约束,下有广大群众检举,监督。”

“所谓的‘三俗’内容,如今只存在于某些人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中。”

“今天我也写递交了一份提案,会在下午的提案表决环节中,用事实将这种刻板印象消除。”

“哦?”听到这话,已经审阅了一下白也提案的齐平,点了点头:

“那关于网络作协争议的事,先行跳过。”

“留到下午的提案表决环节再说。”

“白也,现在还有一个困扰很多传统作者与相关领导的问题,你能帮着解答一下吗?”

“当然可以。”陈昂一口答应下来。

齐平:

“其实,自从网络作协成立以来,各个相关部门领导们,对新生代的网络作家们都很关注。”

“但是有一点就是,领导们了解到,你们网文作者,几乎全部没有本职工作。”

“于是就开始担心你们平时的生计问题。”

“毕竟,作协从上世纪末,就已经不再为作家们发放工资。”

“如今的汉东省作协会员之中,中老年作家,大部分都拥有本职工作。”

“青年作家,更是超过90%都有本职工作。”

“平均年纪不到30岁,正式要成家立业,解决人生大事的网络作者们,是如何做到专职写作的。”

此话一出,整个会场都明显出现了一阵窃窃私语之声。

在场的不管是作协会员,还是相关部门派过来的代表。

其实都明白如今的华国文学界,是怎样一副日薄西山的场景。

专职作家,百不存一。

出版社,沦为一个个教材印刷厂,只能靠着各种教材,课外书与儿童读物,深度与教育绑定,才勉强可以运行下去。

而各种报社,杂志社,就更不用说,都已经变成过去式了,成了时代的眼泪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股‘科技潮’而诞生的各种科技期刊,已经全部停办。

诺大一个华国,14亿人口。

竟找不到一个能让科幻作者发表小说的期刊。

文学式微,可见一斑。

要不是作协凭借着历史地位,还勉力支持着运行。

说上一句华国文学已死,其实也不为过了。

台上的陈昂,听着着一阵阵的议论,面对着无数相关部门的代表,却没有哪怕一丝怯场,而是大大方方的笑道:

“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回答。”

“但我更想让整个网络作协来回答。”

“让大家,也让全世界,听听华国网络作者的声音。”

说着,他便朝着那块网络作者的聚集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会长齐平点了点头,示意工作人员送上话筒。

台下的网络作者聚集区,方运当然不如,第一个直接接过话筒,环顾四周,以一种无比平静的语气说道:

“我想,领导们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网络作者的生计问题。”

“没加入网络作协前,我的年收入已经突破百万,个人所得税,年纳税额超过30万。”

“而今年,有幸在白也会长的推荐下,加入地球公司的网文出海计划。”

“发布新书《蛊》,短短三个月,便收获了超百万外国读者的喜欢。”

“三个月累计收益,突破500万元,已经预缴的个人所得税,也超过了百万元。”

(补)

方运的话音落下。

整会场都为之一静。

省作协传统作家区域的作家们,已经变成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外加倔强的嘴:

“5……500万?三个月赚了500万?我从20岁写到现在50岁了,三十年也没赚来这么多的钱啊。”

“这个后生,也太敢吹了把,还是开的所谓新书,一本新书3个月,赚500万?一个畅销书作家,能和出版社谈高版税的情况下,实体书都要卖100万,甚至200万本,才有可能赚到吧,华国几年没出这么高销量的实体书了。”

“我给上个月给省杂志社,投稿投了8篇,过了一篇,才拿到400元的稿费,只能给家里交交水电之类,写网文的,能赚我的上万倍?”

“这些网文作者还真是桀骜不驯啊,也不看看这什么场合,领导关心他们的生计问题,他们反过来说大可不必担心,简直是好心当成驴肝肺,还报成绩,真把我们省作协全体会议,当成他们小说中装逼打脸的现场了。”

“欲使其亡,必使其狂,还三个月就纳税超百万,那岂不是他一年下来纳税,都能堪比一家小型的上市公司了,真的不知所谓。”

“我就说任何职业带了一个网络,就不是什么好事,就应该取缔网络作家协会,什么网络歌手,网红,网络大V,唱高调一个比一个唱的响亮,税务一查,全部原形毕露,这什么方运,还扯什么超过百万的外国人看,赚的外国人的钱,完全就是让大家无处去查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