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倒斗大师15(1/2)
“妈,你说这里会不会有......”
“走,我们去看看。”
看到如此标准的朱雀吉位,桂安香也不由激动起来。
这两年她们已经把那本《倒斗秘术》看了无数遍,里面的内容可谓滚瓜烂熟。
但是对某些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大懂,比如这寻龙识穴之法。
册子里只是大概提了一嘴,这倒斗门派有五大神技,既【看穴、探土、断代、识墓、寻宝】。
所谓【看穴】,就是通过观察山脉走势,水流方向,地形起伏等,确定一个生气聚结的地点。
这个乘接生气的最佳位置,可以实现藏风聚气的效果,不但利于逝者安息,还能荫庇其后代子孙。
例如陕省的黄帝陵,就是看穴中【盖穴】的典型例子。
“桥山群峰环抱如盖,沮水沿山谷环流。”
桥山是子午岭的支脉,山丰土厚,古柏成林,其山势拱起,高峻如桥,故而得名。
沮水发源于黄陵县西子午岭,由西向东横贯黄陵县城,在龙首乡注入洛河。
沮水三面环绕桥山,分别形成沮水西湾、桥山山前和沮水东湾三个各具特色的风景空间。
这种“山环水抱”的宏大气象,符合“四山高起”的地形特征,也暗合“藏风聚气”的风水核心,是典型的“风水宝地”。
既然风水师能找到这种天地人和的好穴位安葬死者,自然,倒斗者也能反过来推出墓穴的精确地点,以便探墓取物。
除了能看出风水宝地,还要通过其他技能来确认大墓的价值。
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神技了。
所谓【探土】,则是通过洛阳铲等工具取土,方便观察土的颜色,质地,湿度等等。
通过对墓葬回填土的观察和分析,是可以判断墓穴的年代的。
如春秋战国时期,土是红色的。
而到了西汉,回填土用的是黄土。
东汉则是青膏泥。
唐宋墓坑又多是黑土。
有些经验丰富的倒斗者还能通过土的气味来判断。
如果是青铜和朽木的气味,可能是商周的墓葬。
青膏泥和青铜器再加上木炭的气味,基本可以断定是战国时期的墓葬。
比如豫中的新砦遗址,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钻探了解遗址的基本情况。
探工们手持洛阳铲,根据探孔取出的土来辨认底层。
考古工作者能通过这些土质,准确判断出耕土层、扰土层、文化层等。
还通过钻探发现了壕沟,为传说中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关键实证。
而倒斗神技中的【断代】,则是可以通过观察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等判断墓主人所处的年代。
比如宋朝的墓葬外观上多为方形,唐朝则为圆形,汉朝的多为匍匐形。
随葬品也各有不同。
后世的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马王堆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漆器和竹简等,判断出它属于汉朝墓葬。
桂氏母女所学的【识墓】之法,则是需要对墓穴的建造情况、周边环境以及墓穴本身的风水格局等有一定的认知判断。
如果说风水先生的看穴是找到一处风水宝地,那么识墓就要精通墓穴的朝向、形制、与周围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
如果墓穴在修建后因为外界环境发生改变,对墓穴有路冲、反弓煞等不良影响,也需要会识墓的风水师帮忙调整和改进。
当然,对于倒斗者来说,就要进行一个反方向的判断。
曹操当年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考古人员就是通过对安阳高陵周边的地形,墓葬的形制,出土物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曹操真墓的位置。
而小册子中提到的最后一个神技就是【寻宝】。
也是所有倒斗者的终极目标。
一旦确定了斗的位置,开了斗,拿到了明器,就可以通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辨别真伪和价值。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1928年孙殿英清东陵倒斗案。
当时他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清东陵所在区域,用炸药炸开了慈禧和乾隆帝陵墓。
其中慈禧的金丝楠木棺材、各种珠宝首饰、翡翠西瓜等,乾隆墓中的书画、瓷器、玉器等全被洗劫一空。
后世的考古工作者多次以此例说明倒斗的猖狂和对国家珍贵文物的破坏,希望政府能禁止这一违法行为。
因此在建国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倒斗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