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2章 好,相宜!(2/2)
王瑾仪的目光触及那枚银镯,浑身猛地一僵!这镯子……她再熟悉不过!母亲曾无数次摩挲着与之配对的另一只,告诉她,这是与浔阳陈记竹器坊公子陈三郎的定亲信物,上面刻着的是他的表字——“智远”!
她猛地抬头,难以置信地看向那个被缚的男子。他就是……陈三郎?那个传说中体弱多病、需要她冲喜的未婚夫?可他怎么会在这里?还成了傅介之口中的“寻约之人”和可能的“逃兵”?
陈三郎见她神色剧变,眼中爆发出希冀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不顾场合,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微颤:“小姐!在下陈三郎,浔阳府锦荣街安康巷陈记竹器坊东家!恳请小姐,若能回浔阳,务必替三郎带个口信给家中父母,告知二老,三郎一切安好,待此间事了,必速归家,绝不负……昔日之约!”他刻意加重了“昔日之约”四字,目光灼灼,意有所指。
“浔阳府,锦荣街安康巷,陈记竹器坊……陈三郎……”王瑾仪喃喃重复着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她心上。地址、姓氏、行业,全都对得上!再加上那枚独一无二的银镯……
她稳了稳心神,迎上陈三郎的目光,声音虽轻却异常清晰:“你……你的表字,可是‘智远’?”
陈三郎眼中瞬间迸发出巨大的惊喜,几乎要落下泪来:“正是在下!小姐……你……你如何得知?”表字若非亲近之人或特定文书,外人绝难知晓。
到了这一步,王瑾仪心中再无怀疑。她转向面露了然之色的傅介之,敛衽一礼,声音恢复了平日的镇定,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傅将军,此事……看来确是一场误会。此人……应是家母曾提及的,浔阳故交之后,陈三郎公子。”
傅介之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似是早已料到。他挥了挥手:“给王小姐松绑。”
绳索应声而落。王瑾仪活动了一下僵硬的手腕,复杂的目光再次投向陈三郎。这个未婚夫,似乎与想象中完全不同。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通报声,玉清已在兵卒引领下焦急等候。
傅介之起身,对王瑾仪道:“王小姐,接你的人到了。今日多有得罪,望海涵。”他顿了顿,神色郑重,“请替傅某向浔阳家主代为问安,拜谢浔阳王氏多年来对北宁边军的关照与支持。北宁傅家,铭记于心。”
王瑾仪再次还礼:“将军言重了,小女子定当转达。此番……多谢将军明察。”
她正准备随候在帐外的玉清离开,傅介之像是随口又问:“小姐出营后,欲往何处?”
“自然是回浔阳。”王瑾仪归心似箭,毫不犹豫地回答。
一直紧盯着她的陈三郎闻言,立刻上前一步,语气急切而真诚:“王小姐!既然您要回浔阳,三郎再次恳请您,务必帮我带个口信回家!告知父母,我一切安好,待此间事了,必速归家!”他目光炯炯,充满了承诺与期待。
王瑾仪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定与隐隐的情意,想起母亲的嘱托,想起两家的婚约,再想到他方才在傅介之面前坦然承认身份、维护家族名誉的担当,心中原本因“逃兵”一事而产生的些许疑虑和隔阂,此刻已被这突如其来的相认和他眼中的真挚冲散了大半。
她微微颔首,轻声道:“好,我答应你。浔阳府,锦荣街安康巷,陈记竹器坊,陈三郎的口信,我王瑾仪,记下了。”
陈三郎闻言,眼中瞬间充满了如释重负的喜悦与感激,他再次深深揖下:“大恩不言谢!瑾仪小姐,一路保重!我们……浔阳再会!”
“浔阳再会。”王瑾仪轻声回应,嘴角微微牵起一个极淡却真实的弧度。在玉清小心翼翼的搀扶下,她转身,步履坚定地走向帐外渐亮的晨光。
陈三郎目送着那道纤细却挺拔的身影消失在视线尽头,心中百感交集。绝望的囚困竟迎来了与未婚妻的意外相认,前路似乎也因这突如其来的缘分而透出了新的光亮。他握紧了拳,知道自已必须尽快解决眼前困境,光明正大地返回浔阳。
傅介之收回目光,重新落在地图与军报上,脸上的疲惫更深,眼神却愈发锐利。滦州的阴云、东宫的重托、内卫的介入,以及方才这场意外交织的儿女情长,都让他清晰地意识到,平静的日子已然结束,他这只被掷出的暗钉,必须牢牢钉在风暴将至的前沿。他沉声吩咐:“传令下去,各营加强戒备,斥候再探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