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降职的原因(1/2)
有回因装备申请被卡,叶菲姆攥着那份边缘磨出毛絮的装备申请报告,指腹反复蹭过审批驳回的红色印章,油墨的厚重感像块石头压在掌心。当最后一丝耐心耗尽时,他将报告往桌上一拍——闷响在凝滞的空气里炸开,震得桌角的咖啡杯晃了晃,杯沿的褐色液体先渗出一滴,而后顺着杯壁蜿蜒流下,在桌面上漫开。
他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肩膀绷得像拉满的弓弦,凌厉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下属,却在余光瞥见最年轻的文员攥紧笔尖、指节微微颤抖时,悄然顿住。那股要冲出口的斥责,像被风轻压的火苗,先在喉咙里滚了一圈,再出口时已没了先前的锐利:“先把驳回理由再核对一遍,重点标出来。”语气放缓的瞬间,他看见下属悄悄松了口气,笔尖不再发颤——这愤怒从来不是失控的宣泄,是攥在掌心的刀,刀刃再利,也始终被稳定的手把控着,绝不会划向无辜的人。
咖啡液还在漫延,顺着桌面的木纹钻进报告的折痕里,褐色的痕迹像道狰狞的疤。叶菲姆的第一反应不是擦拭,而是伸手抽走压在报告下的数据流纸张——指尖蹭过冰凉的咖啡液,他却没在意,只专注地将纸张捋平,边角对齐桌面的白线。那动作干脆得像执行战术指令,连愤怒时的注意力,都没偏离不毁事的核心:报告可以拍,情绪可以放,但关键的信息不能损,团队的节奏不能乱。这便是他的愤怒,有分寸,有边界,像寒冬里被青石圈住的篝火,再烈也烧不出预设的范围。
而陈树生带来的感觉,是连这青石圈都能熔掉的恐怖。第一次在会议室聊战术时,冷白的灯光落在金属会议桌的桌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陈树生坐在对面,指尖有节奏地轻敲桌沿,频率均匀得像机械钟摆,当他说出牺牲局部保全局时,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的温度适宜,仿佛那些局部里的人与事,不过是棋盘上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
叶菲姆盯着他的眼睛,试图找到一丝波澜——哪怕是对牺牲的犹豫,对全局的迫切,可那双眼睛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深不见底的平静,像结了冰的湖面,连光都照不进去。忽然间,叶菲姆觉得指尖传来一阵发麻的凉意,这感觉顺着指缝往上爬,掠过手腕,最终停在脊背,像有条冰冷的蛇贴着皮肤游走。他猛地意识到,陈树生心里藏着的从不是渴望或算计,是更深沉、更绝对的东西——像沉睡在地下的岩浆,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岩层,看似安稳,可一旦裂开缝隙,便能带着焚毁一切的温度,将整座山都化为灰烬;又像飓风中心的漩涡,外围是狂暴的风雨,中心却静得诡异,可这平静里藏着能撕碎一切的吸力,连金属都能绞成碎屑,连骨头都留不下。
叶菲姆太清楚这两种力量的差距了。
他的愤怒是被掌控的刃,是圈在青石里的篝火——那篝火能在寒夜里烤热干粮,能在困境里给人一丝暖意,就算烧得再旺,也烧不坏帐篷的铁架,顶多在架杆上留下几道黑痕;它的破坏力有上限,它的存在是为了守护而非重塑。
可陈树生的力量不一样,那是能跳过青石圈的焰,是能熔掉铁架、烧穿帐篷,连地下的草根都能烧成灰烬的绝对力量——它不是简单的毁灭,是将原有秩序彻底碾碎,再按自己的意志重造一切的掌控。
这种恐惧从不是因为强大,是因为不可测。
叶菲姆能算出自己篝火的燃烧时间,能控住刀刃的落点,可他摸不透陈树生那股力量的边界——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发,不知道爆发后会留下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那股力量里守住团队的根基。
这种未知的压迫感,比任何直面的冲突都更让人窒息,也让他每次与陈树生对视时,都忍不住在心里多绷一根弦。
他此刻想的从不是能不能控住陈树生的力量,而是那股力量本身就像地底奔涌的岩浆:它不需要谁添柴,不需要谁引燃,自身便带着焚尽一切的温度。一旦冲破岩层的束缚,它便会顺着地势漫延,没有预兆,没有缓冲,连冷却的时间都不会给,只会一路烧得草木成灰、岩石熔化,将一切化为虚无。这种力量,并非人为所能驾驭,甚至并非人为所能理解。它像一种自然法则,无情而不可抗拒,任何试图阻挡它的行为,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叶菲姆不敢深想那画面:若这股岩浆真的跑了闸,团队里那些跟着他熬了无数个深夜的下属,那些刚校准完的机床、刚清点好的弹药,那些好不容易稳住的前线防线,会不会像遇火的纸片般,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就被卷进灼热的洪流里?那些曾经的努力,那些积累的成果,是否会在瞬间化为灰烬,连一丝痕迹都不曾留下?这种可能性,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呼吸。他无法想象,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人,那些曾经共同奋斗的目标,会在这种力量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这种念头一冒出来,他的指节便会下意识收紧,关节发出细微的咯吱声,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压下心底那股莫名的战栗。他的手指紧握成拳,指节泛白,仿佛要将那股无形的恐惧捏碎。然而,这种战栗并非源于对陈树生个人的恐惧,而是源于对那种力量的敬畏。他知道,有些力量,即便再强大,也不应轻易触碰。因为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有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毁灭。
叶菲姆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他既渴望借助陈树生的力量,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又对这种力量的本质感到不安。他知道,这种力量,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斩断一切阻碍,也能伤及持剑之人。它并非一种可以被驯服或控制的力量,而是一种一旦点燃,便无法熄灭的灾难。这种认知,让他在面对陈树生时,始终保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警惕。
因此,叶菲姆的指节收紧,并非一种软弱,而是一种对力量的深刻理解,一种对危险的清醒认知。他知道,有些火焰,即便再耀眼,也不应轻易靠近。因为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有可能是无法承受的毁灭。这种警惕,让他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叶菲姆的拳头,虽然无法阻挡那股岩浆的力量,但它始终在他的掌控之中,始终为他所用。而陈树生的力量,却像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之力,让人既敬畏,又恐惧。
也正因这份对不可控的清醒认知,叶菲姆面对陈树生时,心里始终绷着一根看不见的弦。开会时,陈树生哪怕是温和地讨论后勤补给,指尖轻敲桌面的节奏均匀得像机械钟摆,叶菲姆的目光也不会久停在对方脸上——他会用余光捕捉陈树生眉峰的细微起伏,会留意对方语气里是否藏着不易察觉的锐利,掌心的压力球会随着对方的话语,悄悄调整摩挲的频率:对方说得越平静,他摩挲的力道越重。合作时,他会在心里默默画一道模糊的风险线:涉及常规补给调配,能靠得近些;触及团队核心部署,便会下意识往后退半步;那些需要牺牲局部的决策,他更是会反复在心里掂量,确认不会让团队成为那被牺牲的部分。这道线没有明确的刻度,却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更清晰,哪儿能靠,哪儿得躲,他心里门儿清。
这从不是敌意,是刻在骨子里的真怕。叶菲姆从不是胆小的人——从前线炮火最密的时候,他曾抱着炸药包往敌人碉堡冲,弹片擦过胳膊时也没皱过眉;曾在断水断粮三天后,还能笑着给下属分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可面对陈树生那股藏在平静下的力量,他却连半分轻慢都不敢有:前线的炮火再猛,也有规律可循,也能找到掩体躲避;可陈树生的力量像没声息的暗涌,你看得见水面的平静,却摸不透水下的吸力,不知道哪一秒就会被卷进深处,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