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1章 魏国使者(2/2)
随后,拓跋晃下旨拓跋崇出使宋国,前往邺城。
拓跋崇拜别拓跋晃,率使团向邺城而去,拓跋晃站在平城城头,心中难以平静。
他知道,宋国这次要是粮草充足,必然趁机北上,到时候,魏国两线作战,必然难以支持。
这个时候,拓跋晃也体会到父皇的不易,要不然上天帮忙,宋国没有那场天灾,恐怕宋国大军会长驱直入,此时恐怕已经兵临平城,到时他就没有任何回转余地了。
直到看不到拓跋崇,拓跋晃返回皇宫,召集心腹大臣,研究攻打高句丽。
拓跋崇一路向着邺城前进,心中想着如何说动宋国皇帝。
拓跋崇其实也没多大把握,毕竟宋国皇帝以往一直很强势,他也知道,刘义隆的想法。
虽然他们是鲜卑人,但是,自从永嘉之乱开始,北方就成了他们的地盘。
虽然还有一些人希望宋国北伐成功,但也有一些汉族百姓已经习惯了魏国的统治。
甚至他们不相信商人带来关于宋国的消息。
那些商人所说的就像做梦一样,也难怪他们不信。
其实很简单,刘义隆以百姓为本,就是为了能够有充足的粮草进行统一战争。
没办法,自从五胡乱华,北方大片土地被战国荼毒,百废待兴,哪怕现在,关中和洛阳周边依旧不如南方。
当初司马睿南渡,跟随的还有一些大族,这也是南方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大族对皇位产生遐想。
东晋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家把持,先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后又有陈郡谢氏谢安、谢玄等。
世家大族中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士族,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士族。
但世家大族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和部曲,有实力抗衡司马氏。
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拉拢江南士族和安排从中原南下的士族,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时局稳定,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后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但,随着桓玄自立为帝,刘裕平叛后,世家彻底失去对东晋朝堂的掌控,也是后来刘裕可以取代司马氏的原因。
而刘义隆登基以来进一步打击世家,如今的世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势力。
他们只有一条路,进入朝堂,辅佐皇帝才能保住地位。
这就是宋国的情况,想要说服刘义隆,那些世家大臣不是重要的是而是寒门出身的徐麟。
虽然徐麟家族也曾是中原大族,但是家道中落,南迁又遇上桓玄叛乱,最终徐麟家族离散。
后来徐麟成为还是太子的刘义隆幕僚,崭露头角,如今身居宋国尚书令,被称作宋国第一智囊,刘义隆倚为肱骨。
这次徐麟随刘义隆来到邺城,只要能够让徐麟进言,必定事半功倍。
同时还有一人,这次也随刘义隆前来,就是门下侍中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