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 第六十八章 未曾察觉的情愫

第六十八章 未曾察觉的情愫(1/2)

目录

“小叶,这个是新闻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这些都是基础……”

“明白,钱老师,缺一不可,要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钱老师内心:嗯?反应这么快?)

“采访前要做好案头准备工作,了解背景资料,设计好问题……”

“好的,钱老师,我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我想提的几个问题方向,您看看是否合适?”

(钱老师看着叶晨递过来的提纲,条理清晰,直击要害,内心:这……这比有些老记者想的还周到?确定这是个新人?)

“写消息要注意倒金字塔结构,导语要抓人……”

“钱老师,您看这样写可以吗?“本报讯,某某地于今日发生某某事件,造成某某影响,目前原因正在调查中”……”

(钱老师看着几乎无需修改的导语,内心一阵麻木:这上手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更让钱老师吃惊的还在后面,叶晨对新闻线索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敏感,往往能从别人忽略的细节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点。

出去跑采访的时候,他提问精准,善于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既能套到话,又能把握分寸,从来都不惹麻烦。

回到报社写稿,这家伙的笔头更是快的惊人,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字干净利落,却又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往往一气呵成,无需太大改动就能直接上交。

有一次,部门接到了一个棘手的舆论监督任务,涉及到某单位的关聊问题,派去的几个记者都感觉到无处下嘴,钱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叶晨去跟一下。

结果叶晨交上来的稿子证据扎实,逻辑链条完整,批评鞭辟入里却又完全基于事实,看的钱老师和新闻部主任都暗自叫绝。稿子发出来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问题解决也得到了迅速解决。

作为新闻部的老人,田老师忍不住私下里对新闻部主任感慨:

“主任啊,您这是从哪儿找来的这个宝贝?这哪是实习生啊?这水平,这老练程度,简直像个干了十多年的老记者!一点就透,一学就会,还会举一反三,最重要的是那只笔杆子,太硬了!这家伙,天生就是干媒体的料子!”

新闻部主任也松了口气,继而喜上眉梢,他原本以为这是个负担,却没想到捡来个大杀器。他拍了拍钱老师的肩膀,说道:

“老钱啊,还是你有福气啊,带了这么个省心的徒弟。你好好带,这可是咱们新闻部未来的顶梁柱!”

叶晨听到这些赞誉,也只是谦逊的笑了笑,继续埋头处理手头的稿子。对于他而言,这不过是在重操旧业,将另一个世界里磨练出来的技能在这个世界再次施展而已。

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他享受着这种深入一线、触摸时代脉搏的感觉,这远比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和社会深刻理解。在省报的实习对于他而言,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省报新闻部,作为省城舆论的核心阵地之一,这里从来就不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池塘。办公室政治、人际关系的微妙博弈,在这里,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

那些混迹多年的老油条们,一个个早已修炼的精明世故,表面上一团和气,可是背地里却可能是暗流涌动,找准机会就会给竞争对手或者是看不顺眼的人,使个绊子、挖个坑,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不过这群深谙生存之道的老江湖,一个个早已修炼的精明世故,深谙办公室政治的精髓,拜高踩低,看人下菜碟。

他们像经验丰富的猎人,在“出手”或者“得罪人”之前,总会下意识的,先掂量掂量对方的分量,盘算一下其背后的关系网。

那些没有根基,没有背景的新人,往往就成了他们彰显存在感、转移压力或是攫取利益的牺牲品,即便是被坑了,也只能是自认倒霉。

而叶晨很不巧,或者可以说很巧,他恰恰不属于那种可以随意拿捏的倒霉蛋。他所在的实习岗位是省作协主席黑老亲自出面,一个电话打到报社高层敲定的。

这件事情在省报领导层并非秘密,稍微有点人脉或者是消息灵通的老资格编辑记者,或多或少的都有所耳闻。

黑老在省内文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面子省报领导必须给,而且要给足。因此,但凡脑子清醒,懂得察言观色的老油条,对于叶晨这个省报新来的实习生,都会保持着一种客气,甚至略带疏远的观望态度,绝不会轻易去找不自在。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从不缺自视甚高、消息闭塞或者干脆就是不长眼、不信邪的“愣头青”。

新闻部就有这么一位,名叫刘志强,三十多岁,仗着自己资历老,在部门里也算是个“小能人”,写了几篇有点影响力的稿子,便有些飘飘然,惯会欺生,尤其喜欢使唤实习生,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更是家常便饭。

他见到叶晨一来新闻部就被田老师这种老实厚道的老记者带着,而且表现抢眼,风头隐隐盖过了自己,心里便很是不舒服,那股子狭隘的嫉妒心和老资格的“优越感”便冒了出来。

他打心眼儿里瞧不上这些“关系户”,又觉得叶晨只是一个写小说的,跑来新闻部纯属镀金,能有什么真本事?

至于黑老的关系,他隐约好像听谁提过一嘴,但却并没太往心里去。只觉得一个作协的主席,手还能伸到报社来管具体业务不成?再说了,自己是“老记者”,指点(拿捏)一下新人,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于是刘志强开始有意无意的给叶晨使绊子,他先是抢线索,有个不错的民生选题,钱老师本来让叶晨去跟,刘志强却抢先一步,以经验不足容易搞砸为由,硬是从主任那里把线索要了过去。

结果他自己搞砸了,反而怪叶晨前期资料没有准备充分,可是叶晨早已把详尽的背景资料,发到了新闻部的公共邮箱,所有人都看到了,刘志强因为这件事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然后便是甩锅,一次联合采访,刘志强负责主要部分,让叶晨负责记录和补充提问,回来后写稿。结果,刘志强把自己那部分写的是漏洞百出,却把责任推给了叶晨。

结果叶晨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来一个索尼的随身听,按下了播放键。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稀有的产品,叶晨也是通过特殊渠道买来的,看的新闻部的众人瞠目结舌。

当采访录音和详尽的笔记一一拿出来核对,自然堵住了刘志强的嘴,让他在主任的面前闹了个大红脸,在办公室更是成了笑话。

最过分的一次,是刘志强自己捅了个篓子,几乎无法收尾的批评报道(涉及到某国营单位,对方反应激烈,证据链也有瑕疵),他故意模糊了部分信息后,“拜托”叶晨光帮他”润色”一下结尾,实则相等。稿子发出去惹出麻烦后,把主要责任推给叶晨这个最后经手人。

若是换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可能真就着了他的道。但是叶辰是谁?他在《乔家的儿女》世界里,可是从记者一直做到了新闻部一把手,什么阴私伎俩他没见过?刘志强这点小把戏,在他眼里简直幼稚的可笑。

叶晨接过那份有问题的稿子,只是粗略扫了一遍,就发现了其中的致命陷阱。他既没当场戳穿,也没傻乎乎的直接修改。而是不动声色的把稿子要了过来,放出了烟雾弹,说“请刘老师放心,我先好好学习一下”。

随即叶晨直接拿着稿子找到了带他的钱老师,以“请教学习”为名,客观的指出了稿子中几处明显的证据漏洞和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并“天真”的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