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先搞事情,后搞资源(1/2)
在明确各营队的驻地与核心职责后,陈序又着重强调了情报收集的重要性。
各作战营除了完成既定的驻守任务与应对突发袭扰外,还需将情报收集作为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且情报收集范围需覆盖多方面,不得有遗漏。
具体而言,情报收集首先是营地周边的环境变化、周边诸宗诸族的动向、区域内的资源物价波动。
“这些情报看似零散,甚至有些无关紧要,但串联起来后,便能从侧面反映出区域内的整体动态,帮助行营提前预判潜在风险。”陈序跟着解释道。
为确保情报传递高效且有序,避免出现信息滞后或遗漏,陈序还专门制定了情报传递流程。
所有需要汇报的讯息,各营队无需层层传递,无需先上报给中枢再转递,可直接通过宗门特制的传讯玉简发送至护卫营。
护卫营需由枕月牵头,组建专门的情报整理小组,负责对各营传来的情报进行整理、筛选,这样的流程设计,既能缩短情报传递时间,让陈序及时根据情报调整行营部署,又能通过专人分析确保情报解读的准确性,避免因信息误判导致决策失误。
当陈序将各营队的驻地、职责及情报收集要求一一明确后,帐内众人的反应出现了明显分化,那些熟悉他行事风格的人,对此并不觉得意外,知晓他的每一步安排都有考量,此次看似分散的驻地布局,实则暗藏着相互呼应的逻辑,各营驻地实则兼顾防御、侦查与资源监控的多重任务,正是他一贯的部署风格。
但其余多数将校心中都暗暗一惊,他们多是遵循“集中主力、外围警戒”的常规思路,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核心区域,仅安排少量斥候在外围进行简单巡逻,确保主力能快速应对突发情况。
像此次这样将三万士卒拆分成十个营队,分散驻守在各处,跨度近万里的广阔区域,且每个驻地都要兼顾防御、侦查与资源监控多项任务,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这些将校看来,这种分散部署存在两大隐患,先是会大幅削弱单营的战力,每个作战营仅三千人左右,若遭遇大规模盗匪围攻,很可能因兵力不足陷入被动,还有就是因各营地驻地间距过远,一旦某处遭遇突袭,很容易出现支援不及时的问题。
不少人下意识地皱起眉头,眼神中带着几分疑惑与担忧,只是碍于陈序身为第三行营都尉的身份,且部署方案已得到两位金丹境大长老的默许,并未当场提出质疑,只是默默记在心里,打算后续观察实际情况后再做判断。
陈序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早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毕竟这种部署方式与常规作战思路差异较大,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清楚,宗门组建第三行营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在埋骨沙漠与雪原之间建立一道防线,而是为了应对将来千尸湖异变可能引发的危机,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部署必须跳出常规。
千尸湖的封印已经支撑不了多少年了,这消息属于宗门绝密中的绝密,只有极少数直接负责应对危机的核心人员知晓,绝对不能外泄,首先是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还有就是防止其他势力借机谋取私利,正因如此,陈序无法向众将校坦诚说明部署的真正用意,只能暂时隐瞒,先推动方案落地。
随后各校尉与陈序逐一确认无疑问后,便陆续起身告辞,返回各自营地。
前往外围驻地的作战一营、作战二营、作战三营等营队,立刻组织士卒整理行装,准备在次日清晨天微亮时启程。
留在风源岭的作战四营、作战六营与护卫营,则开始组织士卒熟悉各自的巡逻区域,进行前期的适应性训练。
待所有将校离开后,陈序将各营队的校尉、协助人员姓名、下辖士卒的具体人数与修为分布、驻地的详细坐标与防御要点,以及核心职责与情报收集要求等信息,逐一汇总成册,并将这份文书将分为两份,一份通过宗门专用传讯通道,直接送到向掌教真人手中。
至此,第三行营的兵力部署工作全部完成。
从风源岭中枢营地,到北方的黄沙堡、西侧的黑风岭、西北部的黄楼栈,再到中部的过仙岭与南部风渡口,数个座营地形成了一道覆盖范围广阔的防御网络,搭配完善的情报传递体系、机动支援机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预警、防御、攻击作战体系。
翌日,风源岭营地内的忙碌氛围达到顶峰,各外围营队的士卒整齐列队,在校尉的带领下陆续出发,前往各自的驻地。
留在风源岭的营队则开始了第一天的正式巡逻与营地建设,搬运物资的车辆轱辘声、整理装备的金属碰撞声、传讯玉简激活时的微弱灵力波动声,以及校尉们下达指令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风源岭的雪原上空。
...........................
而在这看似有序推进的部署背后,陈序心中还藏着更深层的考量。
由于组建第三行营的根本目是为了应对千尸湖异,他无法向众将校坦诚说明分散部署的真正用意,只能自己默默规划后续的“额外任务”。
好在宗门在组建第三行营时便已赋予陈序充分的自主权,允许他自主调配兵力、调整资源分配,这给了他按照自己想法推进深层计划的空间。
陈序很清楚,千尸湖异变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与破坏力将远超想象,仅靠宗门拨付的常规资源和现有的三万兵力,远远不足以应对长期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