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4章 商业繁荣与帝国根基(1/2)
当“鲁周商号”的掌柜们开始汇报某些地区的销售额出现下滑时,王胤和王霖起初并未在意,认为只是局部竞争或市场正常波动。
但随着下滑趋势蔓延,特别是他们曾经不屑一顾的中低端市场被“通济昌”大量蚕食,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番调查,发现幕后主导竟是默默无闻的六弟王亥,二人既惊且怒。王霖拍案而起:“好个王亥!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这就去寻他问个明白!”
王胤则相对冷静,他拦住王霖:“三哥稍安勿躁。老六此举,虽是挑战,却也点出了我们的不足。商战之道,非是街头斗殴,需以谋略取胜。”
二人决定联手反击。
第一轮,他们采取了最直接的价格战。在“通济昌”优势的品类上,如棉布、普通茶叶等,大幅降价,甚至一度低于成本,企图利用雄厚的资本拖垮本小利薄的王亥。
王亥早已预料到此招。他并未盲目跟进全面降价,而是采取了差异化应对。
一方面,他通过优化物流和采购链,尽力压缩成本,保持微利。
另一方面,他趁机推出几款更高端的特色产品,如与名医合作开发的“药茶”,与知名画师联名的“彩织布”,强调其独特价值,避开单纯的价格比拼。
同时,他加强会员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一番较量下来,“鲁周商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利润大幅缩水,却未能动摇“通济昌”的根本。
价格战未能奏效,王胤和王霖又生一计:资源封锁。
他们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向与“通济昌”合作的供应商施压,威胁如果继续向王亥供货,将终止与他们的合作。
一些重要的丝绸、茶叶供应商迫于压力,中断了与“通济昌”的往来。
此举确实给王亥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但王亥临危不乱。
他一方面迅速寻找新的、尤其是那些之前被“鲁周商号”忽视的中小供应商,给予更优惠的条件和长期订单,培养自已的供应链。
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已建立的快速信息网络,从更偏远的地区甚至海外(如通过边境贸易)寻找替代货源。
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保证了供应不断。这场封锁,反而促使王亥建立了更多元、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几轮交锋下来,王胤和王霖发现王亥远比他们想象的难缠。
他们开始正视这个弟弟的才能,同时也反思自身模式的弊端。
他们意识到,单纯依靠规模和压价已难以取胜,必须进行内部革新。
持续的商战对三方都造成了损耗,也引起了朝野的关注。
一些御史言官上书,言称皇子争利,与民争利,有损天家颜面。皇帝虽未明确表态,但亦在静观其变。
王亥审时度势,深知长久恶性竞争于已于人于国皆不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