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 福祸(1/1)
宫里的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又快到了端午,天气说热就热了起来。
宫里传来了一些好消息——向皇后和李才人、林才人都有喜了。而且均已经过了三个月,胎相稳定。前朝后宫又是一片欢腾之相。
高滔滔听着这些喜讯,虽说有些安慰,却也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如今已经入夏,她之前构想的春耕之乱,并未能对赵顼造成打压,也未能让御史台弹劾掉王安石一脉。反而让赵顼借助大驸马徐家、杨家、陈家以及后来的蔡京众人,在各地方上做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硬生生扳回一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官员,特别是年轻的、雄心壮志的官员们加入到新政的行列;更多老百姓也真真享受到了新政的好处,四处歌颂宣扬。朝堂上下,关于之后颁布的各项新政法规也都顺畅无比。
反而那些原先的士大夫、功勋世家们,不仅各种利益被挤压,在朝堂上也处处受到挤兑,往日的风光早已不复存在。
高滔滔每每听着那些新政捷报,心内五味杂陈。
可谁料,世事总是福祸相依,如今这么一闹,那些士大夫和功勋世家们反倒更鲜明的站在了高滔滔这一边。
不说原先那些坚定支持的,单单就这一次,原本还在国家大义与家族利益之间徘徊的吕公著,是真的被家里逼迫的有些厉害,甚至到了有些难以喘息的地步。
吕公著原本就是被大哥吕公绰亲手带大的,为他开蒙明义、教他人生道理。可惜这位长兄五十出头就亡故了。留下了孀居的大嫂吴氏和比吕公著小不两岁但不成器、一直抱病在家的大侄子吕希睿,以及那个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小侄子吕希卓。甚至上一次吕公著站队高滔滔也是为了这个小侄子。
两个侄子都不怎么成器,孙子辈自然也无人尽心教导,更是指望不上他们去光耀门楣、兴旺家族。于是,偌大一个吕氏长门,没什么收入来处,竟然一味的箫肃下去。那个孀居的大嫂,为求生计,只能守着些家业,又找来些放贷收租的私下营生,来维持一家老小的开销。
青苗法一出,几乎断了长门的财路。官办青苗贷款利息低廉,百姓们纷纷转向官府借贷,再无人问津吴氏的私贷;田租也因佃户们有了官贷周转,再无往日那般容易收取。于是老泪纵横的吴氏,带着病病歪歪的吕希睿,直接坐在了吕公著的正厅,直直的痛诉着长门如今病苦无依,非要向吕公著讨要说法。
另有族叔吕仲平、族兄吕公辅一干人等,也将吕公著堵在祠堂。从吕夷简一脉下来,第三代只有吕公著一脉位居高位,其它族亲要么坐在吕氏的名头上吸血、要么做些外放的小官吏,都没有支持一门荣耀的能力。
可是吕氏一门,自认为世代官宦之家,面子功夫了得。府中吃穿用度、往来应酬,无一不是世家大族的做派,开销巨大。这般奢靡的生活,所需钱财从何而来?无非是靠着放贷收租、兼并田产,从百姓与佃户身上谋取利益。——这也无非是很多大家族、世家门阀的惯例做法而已。
此等青苗法一出,春耕一番实施下来,几乎是砍到了他们的经济大动脉。族亲众人终是坐不住,只能把希望放在吕公著身上。无奈之下,只能开了祠堂,以宗族血脉来恳求吕公著出面抵制新政,为族人谋个活路。
耐不住亲人与族人的多重哀求与打压,吕公著也只能忍下“大义”,坚定的站在了新政的反对面。
当然,朝堂上不只是一个吕公著这样的官员,于是更多的背负大家族使命的高官也纷纷加入了反对的阵营。